定南瓷砖店

  1.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南明灭亡的根源,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内讧

南明建立之初,在弘光皇帝继位的问题上,就存在内讧。是拥立福王还是拥立潞王呢?以史可法为首东林党支持潞王、而马士英和江南四镇支持福王。后来马士英抢先一步拥立了福王登基,成为了既成事实,而史可法被迫离开朝廷,督师扬州,这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其实,史可法除了忠义可嘉之外,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乏善可陈,甚至可以用昏聩来形容。

南明建立之初,在弘光皇帝继位的问题上,就存在内讧。是拥立福王还是拥立潞王呢?以史可法为首东林党支持潞王、而马士英和江南四镇支持福王。后来马士英抢先一步拥立了福王登基,成为了既成事实,而史可法被迫离开朝廷,督师扬州,这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其实,史可法除了忠义可嘉之外,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乏善可陈,甚至可以用昏聩来形容。

定南瓷砖店 - 优质瓷砖批发网

比如说,当史可法督师扬州,在江南四镇之一的高杰被杀之际,高杰的母亲想拉着自己的儿子认史可法为义父,这本来是天赐良机,可以拉近史可法和军头之间的关系,乃至于直接控制一个大军镇,但是史可法是怎么做的呢?史可法让高杰的儿子认了一个太监高起潜做义父!这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这些军人,我史可法和你们这些大头兵是不一样的,你们不想着高攀。后来清兵南下,高杰旧部投降,能说没有这个有原因?

然后清兵南下扬州,史可法进退失措。大敌当前,想着不是怎么防御,怎么退敌,而是自己怎么死节,先指定一个人,作为城破之日先杀了自己,以全名节。大军统帅如此,能让手下有什么斗志?十万御林军守扬州,一天城破,这史可法也难辞其咎。如果把史可法的忠心和洪承畴的才能都挪在一起,南明根本就不会亡。

平日袖手谈风月,临危一死报君王,就是用来形容史可法就非常恰当。

福王被擒之后,隆武帝继承了皇位。隆武帝是明君,但是被两广的海盗郑芝龙所控制。而邓芝龙对明朝并不忠心。加上当时的湖南总督何腾蛟有私心,想自作威福,不愿意接隆武帝来湖南。于是清朝一攻,邓芝龙献关投降,隆武帝逃走不及,被清兵追上遇害。

听说隆武帝继位,绍武帝和永历帝几乎同时继位。结果两个人没有联合对付外寇,先自己为了谁是正统打了起来。结果是绍武帝获胜,但是正是因为绍武帝把兵都派出去了,结果被清兵偷袭了广州,直接活捉了现成的。最后只剩下一个永历帝,倒是没有人争皇帝了,地盘也丢的差不多了。

永历帝后来依附于张献忠的大西军,大西军有三位领袖: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他们一度精诚合作,在有限的资源下战绩辉煌,李定国阵斩满清尼堪亲王,逼死了三顺王中的孔有德,也就是『两蹶名王』。一度清朝要和明朝划江而治。但是孙可望又野心膨胀,要逼着永历帝让位,于是李定国回军讨伐孙可望。

孙可望被打的大败亏输,投降了清朝。而李定国又不放心刘文秀,软禁了他。结果导致当孙可望代清兵招降的时候,孙可望的旧部和刘文秀的旧部望风而降,明朝丢掉了在中国最后一块根据地,逃往缅甸。后来李定国愤懑而死之后,缅甸王把永历帝献给了吴三桂,明朝正式灭亡。

这一路上,如果没有内讧,明朝的势力能够精诚统一,清朝又如何能得了天下呢?

谢谢邀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她的覆亡意味着汉家衣冠再次沦陷。那么自崇祯自缢后,南明势力也很强大,为什么还是会被清朝灭掉,这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上群龙无首,不同势力各自为政。

1、崇祯自己的问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帝,并挥师东进,直逼北京城。当时明朝内部有两种意见,迁都南京和死守北京。而崇祯却对迁都犹豫不决,群臣也不愿担起这样的责任,丧失了反击的大好时机,结果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下北京,崇祯自己横死,连他的法定继承人也没有逃出去。

2、南明无法组织成统一的政治力量。南明和史上的南宋不同:南宋是一股统一的政治力量,所以她能快速站稳脚跟;而南明是多股政治力量互不同属,为了所谓的正统,不思团结还互相指责和征伐,这就导致了南明的政治力量薄弱,易于被清朝各个击破,例如:福建的隆武和广东的绍武。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带来的苦果。

3、党争的延续。党争并没有因为崇祯的死而消亡,反而越演越烈。东林党无治国才能,无理财手段,但对其他人的政治压迫却是无师自通。这种政治上的打击报复延续到清康熙年间,由此可见无论是明还是南明,党争是亡国的第一罪。

二、经济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财政税收,缺乏财政收支。明朝时虽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财粮来源之地,但控制在官僚财阀的手中,东林党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财阀集团;而福建的财政控制在以郑家为首的走私集团手中。所以财政上的入不敷出,也使南明各政权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失败也是必然。

三、军事上军阀林立,叛将无数,都成了清朝灭明平定江南的先锋。

1、南明在政治上无法组织统一的力量,在军事上就更无法将所有的力量全部统一起来。崇祯在时就已经无法弹压如左良玉之流,更不要说那些在军阀眼里已经缺少大义的南明各政权,所以左右逢源就成了军阀们的首选;

2、而吴三桂、尚可喜之辈又成了南明军阀的榜样,这样一来对南明在军事上的打击更加严重;

3、而屠杀也成了清朝在镇压江南时的一个军事手段,作为普通民众最容易屈服。

清朝在军事上的多管旗下,分化了南明从朝廷到民间的反抗力量。军事上逐渐削弱,失败就成了南明的最终结局。

所以,南明的失败是有多种原因的,历史并不会因为有几个名臣,有几个善战的武将就会摆脱被灭亡的命运。而史可法属于南明弘光政权,李定国属于南明永历政权,而他们一开始的同属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自身的命运。

其实,说句真的,南明的文臣武将与满清相比,质量都算不上高。虽然李定国倒是个将才,能够多次给予清军痛击。但是,这样的将帅在南明军中又有几个呢?

江北四镇的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及刘泽清,个个骄横跋扈,然而真要打起来,却不怎么能用。面对清军的进攻,刘良佐和刘泽清更是直接投降。

至于史可法,他的气节和精神确实值得后世敬仰,然而他对南明的快速灭亡,却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当时南明前线的最高军事长官,文官出身的史可法却丝毫不懂军事,根本无法合理调动江北四镇的兵力。

更要命的是,面对清军压境,史可法方寸大乱,竟然一天之内三次发令箭,导致军队调动混乱。扬州城防的快速崩溃正是史可法军事上的失败所造成的。

南明的文臣本来就是质量不高,都是故明留在南方“养老”的班底,不少人倒是很有气节,但要说能力嘛,真比不上降清的那批人。军事上,南明基本靠过去农民军的班底,最能打的也就只有李定国。郑成功倒也是很爱国,也很有实力,但郑氏军队也就只能在海上厉害,上了岸照样不是清军对手。

要知道,清军入关前就已经很厉害,早已编成满汉蒙组成的八旗劲旅。入关后,又把以吴三桂为首的大明北部边军收编了。这些军队本来就是大明最能打的军队,而南明所能依靠的农民军旧部和南方那些卫所军,又怎么可能是这样一支清军的对手呢?

关键是,即便这样了,南明还内杠。明朝南方宗室众多,投机之人都想各自拥立一个当皇帝,加上南明派系林立,这些就使得南明本就质量不高的力量还无法从同一个地方发力,不灭亡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