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香河县十大特产

  1. 廊坊香河县十大特产
  2. 俗语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

廊坊香河县十大特产

香河县特产有羊眼包子、香河肉饼、邢营臭豆腐、苦菊、花丝首饰。其中香河肉饼也被称为京东肉饼,是河北香河的一种小吃。是指以肉类制成的饼状菜肴或面食,用面和肉做的面饼。简单的烹调方法,将肉剁碎成肉泥,做成饼状,或面皮里夹肉泥。适用各种烹饪方法。

俗语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廊坊香河县十大特产 - 优质瓷砖批发网

终于有机会说这个问题了。

大家都听过“水旱蝗汤”,意思是河南最大的灾难是 水灾、旱灾、蝗灾和汤恩伯兵灾。

因为汤恩伯是蒋介石的铁杆支持者,而且也是铁杆反共者,我们对他评价特别差。

汤恩伯在国军全部溃败的时候,还在上海战役死战,导致解放军伤亡3万多人。

实际上,汤恩伯在抗战期间的河南,治军还是颇为严格的,而且在河南大饥荒期间多次捐献军粮。真正祸害老百姓的,是十几二十万打着汤恩伯部队旗号的地方游杂部队。

这些部队属于半民兵半土匪,有的同日寇勾结,有的则打着抗日旗号,有的则同时和日寇、汪伪、汤恩伯联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汤恩伯其实无力控制这些部队,因为他们大多在日战区和国统区的边缘地区。

汤恩伯通常只是给他们一个番号,些许军粮,不

给武器,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他们投靠日寇。

但这些部队原则上同汤恩伯关系不大,也不是汤的人。因为他们大多是土匪,对于老百姓就相当祸害。然而,把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扣在汤恩伯头上,是颇为可笑的。

实际上,汤恩伯不但是抗日名将,还是个颇为清廉的倒霉鬼,最终因无钱看病做手术,找了庸医治疗,54岁就一命呜呼。

但目前不是说这些的时候,你也说不清。

其实水旱蝗汤,是水旱蝗蹚。蹚就是蹚匠,是河南西部的方言。

因为豫西贫穷,经常遭遇灾荒,平时在农闲季节会有大量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

但这里工作不多,主要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都是重体力活。

这些青年民工,被称为“蹚匠”。

然而,这些工作不是每年都有的,而且一旦遇到灾荒,“蹚匠”数量就会猛增。

这种情况下,“蹚匠”无法生活,只能投靠匪帮,摇身一变称为土匪。

久而久之,很多“蹚匠”将土匪作为一种职业,有工作就做工作,没工作就做土匪。

所以,当地老百姓逐步将土匪称作“蹚匠”,也叫作“蹚将”。

所以水旱蝗蹚,也就是水旱蝗灾和匪灾的意思,同汤恩伯没有半毛钱关系。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两句并不是什么好话,应该是含有贬义的话。响马大家应该都清楚,蹚将就有很多种说法,在过去大凡一些黑道上的组织都有一些负责外出打探消息的人,俗称蹚路或蹚水,都是首领的亲近之人,地位很高,所以称他们为蹚将。

山东响马之名号很豪橫,河南蹚将,很多人可能不太熟,尤其这“蹚”字,看了些条友回答,都没给出单独解释。

山东响马

响马就是强盗、土匪和马贼。几种说法丨行动前以响箭为号; 马头上系有铃铛,跑起来叮当作响(山东人确实有为牲畜系铃铛的习惯); 强盗人马袭村时杀气腾腾阵势也或是原因。

据考,自兵荒马乱的东汉就有了“响马”一说。山东响马也并非仅指山东,是北方土匪统称,如河北和安徽响马也是名噪一时。历史和文化总在交织中前行,就像山东人的粗犷和义气并存。“响马”一词也是褒贬于一身

山东近中原一带,自古多征伐,农民起义也常有。古代动乱年代没什么“可为,可不为”可生存者皆可为除了普通土匪,也有战场退下来做土匪的,土匪逆袭成为英雄的山东快书、大鼓、评书等民间演绎,其中不乏响马题材,因此响马又带着“义气”、“豪爽”等传奇标签。想想梁山好汉那些人,多带双重色彩。

河南蹚将

蹚将对响马,自然也是土匪之意。蹚tāng丨踩、踏之意,可引申为探路、踩点等。俗语“蹚家”即蹚将,民间也有“老汤”一说,都指土匪

鲁豫相邻,土匪有约,民间情况都差不多。如果说山东响马是职业土匪,河南蹚将很多是兼职土匪。平日里他们是些民间手艺人、匠人,打铁敲锣,通水垒窝,修房补锅...但在饥荒年代,一不做二不休,行头一换就成了打家劫舍的土匪。

蹚将也不是只能干洗村劫店的事。民国北洋军阀刘镇华统领下有支镇嵩军,这是支地方武装,其中就有很多蹚将组成。

相比敢于和官兵互怼的山东响马,河南蹚将多为普通百姓,来头没那么大,干事没那么豪橫,但名声更差些,少了所谓的义气之风。

小编总结

山东响马和河南蹚将,都是土匪之意,尽管都属官府和百姓对立面的人群,干着违法犯罪勾当,但也是旧社会体制下的负面产物

山东响马,从明清到民国一直活跃,更加职业化,势力和影响更大,本身有匪性和义气两种标签,常见于文学、影视和民间演绎。河南蹚将,多为普通百姓半路出家的土匪,名声也悲催些

山东响马,从明清到民国一直活跃,更加职业化,势力和影响更大,本身有匪性和义气两种标签,常见于文学、影视和民间演绎。河南蹚将,多为普通百姓半路出家的土匪,名声也悲催些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在清末民国的时候,天下大乱,饿殍遍地,很多吃不上饭的人铤而走险,靠抢劫为生,并且各个地方对于这些人的名字叫法不一,于是就出现了诸如此类的俗话:“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

其实这句话在我们这边完整的是“山东的响马河南的贼,东北的胡子四川的锤”。

题主说响马是土匪,那蹚将又是什么。

黑嫂对于民俗这块儿非常有兴趣,对于这些也多少了解一些,所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仅仅代表自己的观点。

一、响马、蹚将、胡子、锤各是什么

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对这个响马似乎知道很多,一说到响马,大家都知道是贼,是土匪。

而东北那边的胡子也被大家所熟悉,同样都是土匪一类的,而且还都比较有名。

但这个蹚将和锤估计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的,其实我们看这句话的意思就会明白,这里说的都是土匪,那这个蹚将自然也是土匪,跟响马胡子一样,只不过名字叫得不一样。

这个四川的咋是个锤呢?四川方言里,这个锤是个极不好的字,代表什么咱们就不说了。但这里说的可不是那种意思,而是溜逛锤的意思。

啥叫个溜逛锤呢?就是到处闲逛,到处游荡的意思,其实在过去,还指四川那边的土匪不成气候,没有山东响马和东北胡子那么出名。

明白这些指的其实都是土匪后,咱们说一下为什么要叫这些名字,不能空口白牙的说就是指的土匪,得说出个一二三来。

二、为什么叫这些名字

清末民初的时候,在山东多出拦路抢劫之人,这些人结成团伙,呼啸山林,骑马来去如风,他们多事先埋伏在山林里,看到目标接近后,有人放响箭为号,然后一齐涌下拦路打劫,于是就有了响马的名字。

蹚将在以前并不指土匪或者盗贼,泛指一些靠手艺吃法的匠人,比如木匠、石匠、铁匠这些人,他们本来是靠手艺吃饭的,但时局动荡,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就想了别的办法,那就是拦路抢劫。于是就有了这个名字,蹚将指的是匠人,但后来就变成了贼。

胡子这个在东北也挺有意思,他们本来都是躲藏在山里的亡命徒,轻易不出来,出来就是为打劫,所以他们没时间也不在意自己的容貌,一个个破衣烂衫,胡子拉茬,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当成了他们的代号,叫成了胡子。

相比上面的,四川人比较有血性,给这帮打家劫舍的人取了个极为难听的名字叫锤,因为这个在四川方言里指向性不太好,黑嫂也不好意思说。意思就是说,你们以为你们打家劫舍很威风?其实不过是一帮锤子罢了。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这四类人都是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团伙,他们原本可能是穷苦人,但多数是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又凶悍成性的人,他们不事劳动,抢夺别人的劳动果实,可怜那时候的农民依无所依,靠无所靠,只能任其胡作非为,生活苦不堪言。

可见稳定发展有多重要!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