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小长到大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1. 你从小长到大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你从小长到大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谢谢邀请,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你从小到大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首先在这里祝愿大家春节快乐,马上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回到了家,年的味道也越来越隆重,那些工作在一线的朋友,不能陪伴父母,在春节到来之际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你从小长到大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 优质瓷砖批发网

小时候,我们西北农村从开始的种植粮食,累死累活的只能维持生活,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农村人很勤劳朴实,基本生活条件都差不多,住的都是土房,村里谁家有事,大家一起帮忙,虽然苦,但快乐着,其乐融融,农村最美好时光莫过于此!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开始栽果树,从最开始的老品种,到今天的花牛苹果,经历了好多品种的改良,优质的水果,通过外出打工,种植果树,果农也挣到了钱,从小时候的土房子,换成了今天的砖瓦房,由于今年的产量大,出现了滞销,加上收购商压价,果农致富路也越来越窄,2020年我想通过平台把家乡优质的农产品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农村的真实写照。

在我们西北长期的更新换代,引进了不少优良品种,从最开始的杏子,到今天的大樱桃,桃子,李子,苹果等果树,彻底的成为了一代果农,由于各自能力不同,强者挣到的钱多,人们开始攀比,攀比心在西北农村越来越严重,没有了小时候哪种朴实,变的越来越奸诈,小时候最美好的年味,也变的越来越淡,高价彩礼,取妻难,大龄青年让无数家庭到了年关最迫切棘手的事情,也祝愿大家能够早日脱单,让美好能够传承下去!

从小长大,农村差不多还老样子,和现在的城市相比,很遥远,很原始,村里的街道不是很直,拐弯模角走向,房子有新有旧,有钱人盖几层楼房,没钱人住的旧房子有几百年的,上面的青苔很厚,老房子一般都是门低窗户小,很阴暗。

村里参差不齐的树木有好多物种,几百年的树木几个人连手都搂不住,树洞里可以钻进两个人。村周围很多果树,柿子、桃子,杏子、石榴等等果子落地下没人希罕。

村中间大大小小的水坑,下雨的水都流进坑里,水很脏。村里老百姓有喂大牲口的,有牛,马,骡子,驴,白天不种田了就把牲口栓在外面,看着像个骡马交易市场。

村里有鸡有狗,大公鸡临天亮就打鸣,中午也伸着头叫唤,时不时的追赶母鸡作爱。村里的狗看到有生人进村就叫,追赶着小商贩出村。村民们农忙时在田里累死累活的干活,为的是养活一家子,农闲时打个小牌,输赢十块八块的不伤筋骨,也有几个人聚在一起上三皇后五帝的满天喷空抬杠。时不时的有女人在街上吆喝骂鸡子,隔几天也有婆媳吵架,嘴里不停的骂裤裆。

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端到街上,几十个人在一起吃着喷着。还有的人爱卖富,把碗端给别人跟前:看我今天吃里鸡蛋,一看人家碗里也是鸡蛋,可没趣的一边去了。

在农村,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蔬菜,穿的是自己种的棉花制成的衣服,很环保,无污染。虽然贫穷一点,没有城市人富有,但也悠闲自在,很满足,幸福指数五颗星😂😂

在农村,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蔬菜,穿的是自己种的棉花制成的衣服,很环保,无污染。虽然贫穷一点,没有城市人富有,但也悠闲自在,很满足,幸福指数五颗星😂😂

你从小长到大的农村是什么样的?

从我10岁记事起,五十年前的农村,到处村庄散乱,人们住的是土砖草房,厕所就是在门外挖个土坑,竖柱挂上草帘,臭气熏天引来蛆虫苍蝇乱窜,出现了亢脏的味道。那时候是吃大锅饭,生产队集体种田,粮食产量低,凭劳动记几分家庭人口分粮,每人每年稻谷只有200到300斤,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儿女多的家庭,只有带着妻儿,讨荒要饭为生,农村到处穷得叮当响。

在七十年代过年时,我们的商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供需矛盾,买东西只能凭票在供销社购买。那时候生活贫困,到了过年时,我们穿的是旧衣服,餐桌上没有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只有鱼肉和几道平常的菜。

一九八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地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人忙时种田,闲时可以外出打工挣钱,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可以进厂上班,经商买卖开店做生意挣钱。我年近六旬,现在的农村和五十年前的农村相比,到处出现了新面貌,真是鸟枪换炮了。散乱的村庄进行了规划,楼房林立,自来水进入了百姓家,水泥路村村通,路灯晚上亮,厕所也进行了改造,农村环境大为改观。

现在的农村,人们住的是楼房别墅,大多数人买了面包车骄车,家中有存款,衣食住行发大有改善。人们平时餐桌上少不了鱼肉美味佳肴,我们的生活天天像过年一样。

现在在世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展和变化是很大很快的。没有哪个人从小到大见到的农村是一个样子。以我们这里为例,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人烟稀少,很多农家几代多个家庭居住生活在一个大院里,村子里农庄稀疏,农庄间有许多较大的闲滩空地。田野里的耕地小块的不规则形状。这是因为当是生产力低下,耕地的开拓都是随湾就湾整成的。到六十年代中后期,一个大院居住的多个家庭逐渐从大院中搬出来,一家一小院,村庄规模开始变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也快速增加。到七十年代,村庄建设全面展开,村庄横成排竖成行,面貌一新。田野里的耕地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整齐。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村庄农田几年就更新一次,面貌一次比一次新。一次比一次好。

我的家乡虽然在北方,但儿时的记忆像是水乡。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顺流而下是一个水碾子,这就是我们村名字里有个碾字的原因吧。小河上面的桥全是石碑搭起的,我们小时候走一块石碑过河,一阵风把姐姐刮到河里了,还好大人在旁边拉上来的。家里的男人每天早上都到河里挑水,直到家里的水缸满了为止。白天女人们则在河边洗衣服,小孩子自然一起戏水。

大点的孩子却不稀罕这点水,村边近一点有条河里面有鱼虾,跳进水里总会有收获,这条河叫“小沙河”。对了,再远点就是大沙河了,这里才是我们的乐园,夏天捞鱼虾,摸河蚌,逮野鸭子,当然最刺激的还是“耍水”,来个狗刨,扎几个猛子。这里水不深,没多少危险,最危险的是小学校长,你玩的正高兴,衣服全让他挑在了锄头上了,只能光着屁股跟在校长屁股后头回学校,最难堪的是校长把我们关在办公室里,把衣服挂在外面门头上走了。

孩子们是不怕危险的,因为诱惑太大了,村里还有个“小水库”,听说水是从三十里地以外的“大水库”通过干渠引来的,听老人们说为了修这些水库全县人出动,还死了人。像我这样“听话的”孩子父母是不让去这游泳的,一个大爷总说他会“踩水”,水有几人深,他救过几个孩子的命,吓得我更不敢去了,遗憾的到现在还是旱鸭子。

由于有丰富的水资源,我的家乡在生产队时就发展经济作物。我们村的大米远近闻名,但我是不喜欢水稻的,蚊子和蚂蟥太多,我们总喜欢结伴去稻田网蚂蚱喂鸡,有两年还有人收购蚂蚱,我们就抢着去网。没事还拿棍子做个网套收集蜘蛛网,去粘蜻蜓,稻田里的个大,颜色好看。

那个年代特有的作物现在好多人都没见过,那就是“白麻”,做麻绳的,现在少了,有就是产麻子了。我现在也纠结“麻烦”这个词是不是跟它有关,因为种白麻太麻烦了。

首先白麻长成了,男人们先把四米高的麻杆连根拔起,十字架码好,再有人拿着宝剑一样的东西把叶子削掉,整齐的排放在地下,女人们开始拿斧子剁去麻根,最后捆成小捆。

接下来就是沤麻了,由于

怕把麻皮磨坏,都是男人们扛到沤麻坑,码好放水泡着,等出麻时男人们脱了衣裤,有的直接脱光,从水里捞出麻捆,扛到地里一撒,开始晒麻。麻地里已经种上了大白菜,刚顶出土。晒麻人拿着长杆,一次一捆,每天都翻一遍,不能弄乱,更不能踩了白菜苗,技术活,好像也是有专人的。

最后就是剥麻了,这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冬天几乎每天,每家每户,每个人都在剥麻,一直到半夜,有时候停电就点煤油灯,把麻皮剥好后,按等级捆好,卖到供销社。

后来尼龙绳出现了,麻绳淘汰了,也没人种了,真得感谢尼龙绳呀。

后来到外面读书,总要和同学们炫耀一下我们家乡的一切,水稻、白麻你有吗?果园你有吗?枸杞你见过吗?烟叶怎么烤的你知道吗?冬花是在地里开花吗……

小时候看着最近的山,认为很遥远,长大后才知道也不过二三十里地远。在外漂泊多年以后,离家几百里,但总感觉很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