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外边打一年工,能挣6万元的人多吗?你怎么看,小谢瓷砖批发

农民在外边打一年工,能挣6万元的人多吗?你怎么看?

如果一年挣6万,村里80%的农民工,睡觉都要笑醒。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131元。农民工,收入比这高些,但他们依然属于低收入群体。

我在村里搞事,2020年受疫情影响,专门对村里的打工者进行了摸底统计,所以情况很熟悉。

西部地区,高山农村。村里有367名外出打工的村民。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只有5个人,有的是承包土地搞大棚种植,有的是在县城搞电商经营,有的是自己在外跑大车。80%的村民,年收入在5万左右。

村民的主要去向,一是去建筑工地打工,二是去企业工厂打工,三是去酒店餐馆打工。要么是下力气的工作,要么是没技术的工作,要么是服务性质的工作。建筑工地上的,一年四五万。工厂企业的,一年五六万。酒店餐馆的,一年三四万。

这是村民打工的收入情况。

中部湖北,农村地区。我的妹妹和妹夫。

他们两人,也是在建筑工地打工。妹妹在工地食堂,负责打饭、收钱。妹夫跟着他们的老板,开车子,搞鞍前马后的服务工作。妹妹一个月工资4500元。妹夫一个月5500元。两人加起来,一年的工资是12万人。

对农村人来说,一个人一年6万的收入,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是,打工的钱,也难得拿。妹妹妹夫一年12的工资,在腊月30日,他们老板只给了9万,说剩下的3万,先欠着。

不光是这一年欠工资了,2019年的工资,还欠着4万。因为是熟人,以后还有求于老板,所以他们也都忍着。农民工拿个工资,真的也是蛮难的。

以上两个部分,我介绍了我身边的两个情况。那么,农民工一年挣6万,到底难不难呢?

李白、杜甫皆才华过人,却在仕途上毫无成就是什么原因?

诗圣,诗仙。在当时的唐朝,可以说才高八斗,无人能比。

才思敏捷,任途不佳。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所决定了一切。正直,果敢,不奴颜媚骨,巴结权贵。对当时的封建王朝不满,处处遭排挤。


农民在外边打一年工,能挣6万元的人多吗?你怎么看,小谢瓷砖批发 - 优质瓷砖批发网

谢谢朋友,头条回答恢复正常了,现在来回答提问。

吟诗作赋,玩的是语言文字;只要疯狂背诵,玩熟文字语言,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创意,只须秉笔直书,意到笔随,写出来就是像样的诗文。

入仕为官,玩的是人际关系,各种关系打通,才有可能一马平川,青云直上。恰如俗语:“朝中有人好当官”,即强调了疏通关系、或人脉资源的重要性。否则,无源之水,岂能流远?无本之木,岂能繁茂?

话说回来,李白杜甫都是疯狂背诵、玩熟语言的典型。“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是诗仙李白疯诵的自我形容;“群书万卷常暗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诗圣杜甫疯诵的自我介绍。这样,李白杜甫的人生道路从一开始就基本上被锁定了,诗人就是诗人,只有在诗文创作的领域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可踏入仕途,走上官场,玩起人际关系来,他们压根儿就一窍不通。试想,两眼抹黑的人强行走上官场,结果将是什么?怎能避免处处碰壁、被动挨打的尴尬难堪?所以,“供奉翰林”之后——李白被“赐金放还”;短暂的“左拾遗”之后——杜甫被责令“归家省亲”,全都是必然。

借用最直白的话语来形容:诗人就是诗人,压根儿不是当官的料。——这就是李白杜甫官场失意、毫无建树的关键因素。

太白之白

唐长安元年,剑南道青莲乡,李白出世,五年后,武则天驾崩,他开始读书。

15岁,李白在故乡出了名,文章好采,性格豪爽,和普通少年一样,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知道,却无时无刻不彰显着自己的倔强和叛逆。

他聪明,他骄傲,所以他去做他喜欢的任何事。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练剑习武是为了行侠仗义,赋诗作词是为了抒发胸臆,修道访仙,则是为了探寻人生的意义。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遍名山大川,沿路主持公道。

传说他曾拜谒宰相,赫然在名帖上留下“海上钓鳌客”的字号。

宰相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

李白答: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

宰相又问:何物为饵?

李白笑道: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

这样一个讲义气的意气之人,平生最爱就是结交朋友,说他朋友满天下,也不为过。

对于喜欢的事,他心中也常怀着一股傲气,要和人争个高低:

做侠客,剑术一度排名全唐第二,仅次于剑圣裴旻。

做道士,紫极宫高天师亲授道箓,是正统的修行者。

做诗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没有不知道李白作品的。

他这辈子不爱钱,但一生都在追逐权力,也曾无限接近权力,最终还是擦肩而过,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很多人想不通,这样一个疏狂天真的人,为什么热衷于尔虞我诈的官场?

人潮人海,总归随波逐流,就算逃离了人群,也很难逃脱人性。

我们总觉得他是天上的谪仙,只有日月,山海,天地,盛世,才能与他匹配。连皇帝都不配让他俯首称臣,大家却忘了,李白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活着的李白,有他自己愿意做的事,那就是当大官。

死了的李白,才是属于我们的诗仙。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许多人,年少时无畏、狂奔、撞墙,头破血流,长大一点,就说服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或许驯服,或许通透,总之会认命,接受人生的无能为力。

那股名为“理想”的力量,终将随着岁月蹉跎、世事无常,完全消散于我们内心。

文人更是如此,苏东坡几度沉浮,陶渊明抱朴守拙,一个看开,一个看淡。

杜甫晚年的诗文,不论长短,行笔落意只剩四个大字“无可奈何”。

一介凡躯,你奈命何,人皆草芥,你奈天何。

但李白在这件事上骗不了自己,自始至终,他脑子里就没有归隐的选项,只求轰轰烈烈,只要惊天动地。

他的理想,就是他的月亮,他用一辈子去追逐自己的月亮,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变成了别人的月亮。

月亮在追逐月亮,冷不防,月亮也在成为月亮。

逐月之月

天宝十二年,一个叫魏颢的男人从王屋山出发,途经梁园、东鲁,辗转江东、吴越,行程数千里,终于在次年五月追到广陵,寻到了李白。

这个狂热的崇拜者,用一片赤诚,换来了李白的信任,两人不仅同游金陵,李白还把平生所写诗文,尽数托付给魏颢,允许他为自己编辑作品,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