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在河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锦华瓷砖橱柜价格

豫剧在河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谢谢,2000年代初,那时人们手中的传媒工具很少,有收音机的不多,有手机的更是寥寥无几,有手机的也只是只有通话功能,有多媒体功能的好像没有。

那个年代,我们在工地上施工的吊车上已经装有汽车收录机,空闲时间打开收听时偶尔播放豫剧选段,在场的河南籍民工好像是见到了久旱的甘雨一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收听,并且很多人激动地跟随收音机唱了起来,那一次使我看到了豫剧在河南人心中真正的分量。


豫剧在河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锦华瓷砖橱柜价格 - 优质瓷砖批发网

河南人热爱豫剧,钟情豫剧,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似乎每个河南人都会哼上一段豫剧。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繁盛景象,我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豫剧涌现了众多的名家名角。从地域上说,有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从流派上说,旦角领域有常陈崔马阎桑,净行里有李斯忠创立的黑头李派,唐喜成创立的唐派,刘忠河创立的刘派等,不一而足。后来,豫剧又评选出十大名旦,而且个个都有拿手好戏。这一大批青年才俊使得豫剧得到了大繁荣大发展。豫剧经典剧目如《朝阳沟》《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小二黑结婚》等,可谓家喻户晓。

二是豫剧氛围相当浓厚。那个时候,无论走在河南的城市还是农村,豫剧演出随处可见。特别是春节期间,在广大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都会演几天大戏。而且那个时候,有较多的村庄,还有自己的小剧团呢。在这样的氛围下,耳濡目染,想不喜爱豫剧都难。每逢星期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围坐在一起观看梨园春,看戏迷打擂,并评头论足。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再加上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昔日豫剧的繁荣景象已大不如前。但即便如此,在我看来,豫剧仍是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地方戏,这一点毫无疑问。

那么,如何才能让豫剧重现昔日的繁荣景象呢?我认为,至少要在以下两方面发力:

一是财力要跟上。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从上到下,要拿出一定的财力支持包括豫剧在内的戏曲文化发展。毕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艺中最璀璨的一颗宝珠。如果不加以保护,一旦失去,我们将无法找寻。

二是多举办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政府层面上,要将以前评选优秀演员的活动重拾起来,这样更能调动较多的演员增强学习戏曲的积极性;还包括多组织一些更接地气的演出,让老百姓能在听戏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三是文化下乡活动要搞起来。以前,省、市剧团经常下乡演出,现在这样的演出活动已经不多见了。

豫剧存在于农村,就等于和吃饭差不多。就像豫剧大师常香玉说的,戏比天大。不是说豫剧,所有戏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农村。走在街上你随便问一个人都会唱两句豫剧。包裹现在豫剧下乡还是深受农民的喜爱。不管是河南那个地方结婚大喇叭放的都离不开豫剧。

视频加载中...

在中国,若论戏曲在民间普及程度,豫剧不敢说第一,也要在前三。

首先老人多数爱豫剧,家家户户电视、收音机等放的就是豫剧,天天听,时时听。孩子们天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朵目染,又让年轻人慢慢变成新一代戏迷。就我的经历体会,出生到小学阶段,是培养热爱民间戏曲艺术最佳时期,过了这个年龄段,要让他再爱戏就很难了。近年来,国家在中小学开始启动民间戏曲艺术的课程,我觉得绝对正确。我就是小学阶段学过几年板胡,拉的怎么样不说了,但豫剧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融入到血液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是已经离不开豫剧,可以这么说,每天听,上下班路上听,出差途中听,有时夜里也要听,豫剧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一部分。

其次,河南官办、民间豫剧剧团不计其数,几乎就在每个村庄游荡,每年演出几百上千场。河南农村,家里婚丧嫁娶要请剧团、民间节日要请剧团、过年过节要请剧团等等。

三是最近几年一些电视栏目、各种比赛如梨园春,中央电视台11套的戏曲栏目,也助推豫剧不断普及,影响已到全国,甚至国外。

四是推出了一批影响全国的优秀剧目,影响最大的最经典的就是朝阳沟,将豫剧唱腔的精华展现的一览无余,让全国人民都喜欢上了豫剧。每到一地,和朋友聊天,很多人都知道豫剧有个朝阳沟,听过,好听。

说实话,老一辈豫剧艺术家他们对豫剧的理解,对艺术的把握,特别是唱腔设计、演唱技巧、韵味是现在豫剧演员无法比拟的。我最爱崔兰田,就是听到她唱的豫剧才知道什么是豫剧。不可否认,现在的演员嗓音条件由于受过正规发声、运气等训练,要比上一代艺术家要好很多,但却少了豫剧味道。比如,大量使用飞板,整段戏就感觉到声嘶力竭,现场感很强,但就是感觉不对,好像不用这就不能表达感情起伏、悲愤的心情等。我就想,老一代艺术家很少用,偶尔用也是尽量使之婉转。还有,竟然使用交响乐队,大型晚会偶尔为之还行,竟然就有人整场戏就这么干,那还叫豫剧吗?他们把豫剧唱成了歌剧,你压根就不要提豫剧两个字也成。

怎样让孩子在听话与有主见之间平衡?

谢谢邀请。怎样让孩子在听话与有主见之间平衡?

我觉得很难。

用《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的话说:“你想让我当个乖孩子,一切听从指挥,还不给我配发装备,也不给我自主权,你旅长还讲不讲理了?"

用政委赵钢的话来说:“如果让我当独立团团长,我可以把独立团带成一支听话的模范部队,但独立团不会成为一友嗷嗷叫的能打仗的部队。

其实做为家长也一样,你如果给孩子划出红线,告诉他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超越红线就要被罚。然后放任他自己去面对遇到的问题,让他去锻炼独立的思考能力,就如刘伯承、陈庚用李运龙一样,那么你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很可能就在听话与有主见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果像赵钢一样的教育孩子,处处让孩子守纪律、听话、服从,那你的孩子管好了就是一位没主见但听话的乖孩子,弄不好的话就可能把孩子管成一个叛逆者年。

如何才是“听话”?

儿时经常被责罚,凡是违备了父母老师意愿的,都是错的,不分青红皂白,鞭子挨了不算,最令人憎恨的就是还附用一句莫须有的罪名,“不听话的东西,屡教不改”!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留了三级姓陈的同学动不动欺负人,虽然我也是个调皮捣蛋的坏种,无奈年幼了一些,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与他抗衡。他经常逼我帮他写作业,我哪有那闲功夫,他威胁不成就以武力胁迫,打得我鼻青脸肿,告诉老师和他父母,也只是躲过了一时。

我秉性倔,既然逃避不了,就得正面回击,打不过他,可我脑子好用,必须一次性彻底击溃他。经过一番考察权衡,周密计划,终于时机成熟,立即行动。

那是一个六月初的下午,放了学,赶紧回家烧好晚饭,立即到他家屋前屋后窥探敌情,机会来了。趁四处无人(大人们都在地里农忙),把准备好的一大堆青草扭成一团,顺着他家猪窝爬到厨屋顶上,把一大团青草塞进烟囱里(烟囱非常烫人),用棍子把青草捅到烟囱半中央,赶忙爬下来到他家厨房里(当时乡下人出门都不上锁)拿木桶从水缸里兜小半桶水,把准备好的泥土倒在桶里,使劲地搅拌,和了半桶不干不稀的泥浆,又把它弄到屋顶,顺着烟囱口缓缓往里倒,心惊肉跳,大功告成,得火速离开现场。把一切恢复原状,觉得还不够解气,随手把他家盐罐里几乎是满满的一罐盐倒进他刚煮好的粥锅里,再往还依稀有点零散火星灶里添了一小把稻草,迅速撤离,静候佳音。

第二天上午,心里很忐忑,他没来上课,第三节课的时候班主任把我叫到了办公室,盘问了一番。是我干的,敢做敢当。勇气可嘉,结局悲摧。班主任用木质的量角器在我头上留下了几个可圈可点的铬痕,还必须写一篇深刻的检讨(我也记不清写过多少次检讨,大概写作水平就是这样炼成的)。晚上回家,同学的爸妈又来兴师问罪,父母赔礼道歉,说小孩子不懂事都是他俩没教好(我咋就不懂事?你们教好了我就得天天受欺负),当着外人的面一顿混合双打,加上我认错态度非常好(避免多受皮肉之苦),才算了结。

过了几天,我的死对头一瘸一拐来上学了,我以为少不了又挨一顿打,偏偏他用几近哀求的口气向我示好,“锦华,是我错了,你就饶了我吧”。出乎意外,至此相安无事,再也没有同学敢惹我,虽然我成绩不是一般的好(数学几乎都是100分),可恶名远播,一直与“三好学生”无缘。

若干年后,我跟女儿讲我的少年往事,也没落下这一段。细细想来,这件事实在做得太过份,在当时的乡下堵人家烟囱断人家烟火是件容易闹出人命的事,要不是平常父亲为人宽厚人家是绝不会轻易罢休的。有弊也有利,我用行动摆脱了威胁,代价虽然不小,方式也久妥,但愿景达成,也算收获。如果一味听父母老师的话,只能无限度的忍受欺凌,甘于懦弱,那是多么的痛苦与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