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过哪些关于邢台的老故事,隆尧青石瓷砖价格

你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过哪些关于邢台的老故事?

小时候听过许多与邢台有关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是流传在邢台广宗张果寨和邢台县张果老山的张果老成为八仙之一的故事。

张果老,道教八仙之一,本名张果。常往来中条山中,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多时,他的身体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 ? ”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凭,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 ? ”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儿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并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怎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 ”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看。果然有一个二吋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 ? 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慈禧太后驻跸邢台的老故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西逃的慈禧太后由西安启驾,一路经临潼、函谷、开封、郑州、彰德(今安阳)、磁州(今磁县)、邯郸、临名关,于十月中旬驻跸邢台。

你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过哪些关于邢台的老故事,隆尧青石瓷砖价格 - 优质瓷砖批发网


慈禧太后时刻关注京城的事态发展,沿途省府官员趁机讨好太后,或亲到,或派藩司、臬司伺候,给养供应源源不断,辎重过多,回銮队伍行进异常缓慢。


此时李鸿章在京城与洋人斡旋,因年老力竭病殁,袁世凯因为“剿匪”(镇压义和团)有功,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先期由保定赶到邢台,亲自负责安排接驾事宜。袁世凯阴险狡诈,在帝后之争中出卖了光绪,摧毁了萌芽状态的维新变法,一举成为朝廷新贵。太后回京,正是讨好老佛爷的绝佳良机,千载难逢,岂能错过!袁世凯喜在心头,自然卖力。邢台城内,黄土铺路,清水洒街,家家香花,户户灯彩。袁世凯临时把府衙辟为行宫,旧式隔扇换成玻璃门窗,油刷了清风楼和东门城楼,并把长街拓宽为3丈6尺。长街原有三座牌坊,南口的是贞节牌坊,其名称冲讳帝王,因此被拆除。大小官员吆东喝西,忙得团团转。


城里的百姓事先得到邢台县衙的通知,三更天就在东门内外跪迎,直到次日午后,方望见由南而来渐行渐近的帝后銮队。首先是马队,接着是太监,然后是领侍卫内大臣开路,头一乘黄轿是皇帝,第二乘是慈禧太后,第三乘是皇后,第四乘是瑾妃,都挂起了轿帘,令臣民遥瞻。黄轿后是蓝轿,都蒙着轿帘,蓝轿后是文武百官和各衙门的档案车辆,翎顶补褂,衣冠锦绣,浩浩荡荡。清兵分列两旁,持长枪警戒,以防不测。为显示体恤臣民,黄轿前的司礼官代表皇帝,将银钱抛向人群,银圆、铜子、制钱如雨点般洒落,群情激昂,双手合十,山呼“万岁”。邢台毕竟远离京城,皇帝临幸是百年难遇的大事,一时间,鞭炮齐鸣,万人空巷,人们争相一睹圣颜,气氛欢庆而紧张。

邢台是直隶南的大站,皇帝在外漂泊一年,尤其是慈禧太后,惊魂未定,自从踏上京畿之地,总算找到了家的感觉,又因为在邢台接驾的人很多,为了笼络人心,故而传旨多留一天。



慈禧太后在府衙行宫首先召见了袁世凯。问到迎銮的情形,袁世凯说,他来邢台之前,右侍郎(外务部副部长)唐绍仪专程由北京到保定,谈到驻京各国公使,已经照会外务部,请外务部先期告知,以便各国公使在京准备迎接;至于两宫从正定府乘火车进京的专列已点交铁路局道员孙钟祥准备妥当。洋毛子侯驾,说明京城的事情已经摆平,慈禧太后终于放宽了心。这个左右大清帝国的女人只要一皱眉就会令王公大臣心惊胆战,一微笑就会给他们带来荣耀和财富,一生气就会使他们身败名裂,皇帝是她立的,自然也不列外,在旁的光绪皇帝眼看着袁世凯这个冤家对头再次升官,心里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因此更加郁闷难耐。光绪早逝,其促成因素来自四面八方,而袁世凯倒戈,葬送了光绪的雄心壮志,致使光绪抑郁成疾,则是主要因素。


帝后驻跸邢台的消息传来,大小官员各负其责,各地的庖厨高手云集邢台,各县的名优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顺德府。泽畔藕年年进贡皇宫,是采购的膳食材料,慈禧太后在邢台时的御膳材料,于今史料记载留下来的,就有隆尧县有名的泽畔藕。


隆尧泽畔藕产于隆尧县东良泽畔及附近一些村庄,清咸丰四年开始进贡皇宫。泽畔藕体型瘦长,洁白细腻,肉质脆嫩,水泡数日不变质。藕孔一大六小,如众星捧月,极为规则,拿一根在手轻轻掰开,如玉片坠地,清脆有声,晶莹剔透,藕断丝连。泽畔藕硬脆适中,甘甜清爽,清口开胃,味美宜人。据说慈禧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由是泽畔藕更加声名远播。


长街原名“肠街”,长达4华里,是老城的主要街道。从前长街是富人区,上岁数的老人称它为“御道”。慈禧太后路经邢台,打这条大街出的北门。慈禧太后夜宿府衙行宫,王公贵戚各宿南北长街的豪绅富家。长街翟姓、张姓和刘姓是有名的望族,杨姓是世代相传的皮毛商人,都有院院相套的大宅。据说杨家不但承接了朝廷贵客,还包揽了所有的御膳开销。


慈禧太后在邢台逗留一夜,次日上午出府衙行宫,穿过清风楼,沿长街出北门,跨北关桥、豫让桥,离开邢台。北关外通往京城的官道上,平日枯树昏鸦,孤车瘦马,旅人瑟缩,此时天高风清,艳阳高照,芦花飞扬,另是一番气象。跸道两旁,府县的文武官员,在官庄恭送,衣冠趋跄,十分热闹。护驾的士兵,夹道跪送,一望无际的红顶子,好像万树花朵映日盛开,别样红艳;帝后的銮队,前呼后拥,车水马龙,首尾相接,好不气派。慈禧太后揭开轿帘,放眼望去,一片锦绣江山,太平盛世的景象,不由得开心一笑,全然记不起一年前仓皇出逃、饥寒交迫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狼狈相了。


据高阳的《慈禧全传》,慈禧太后于十月十三日驻跸磁州,夜宿临名关,次日启銮,当在十四日下午到达邢台。銮舆一天只行得三、四十里,十五到二十里的大镇上设尖站,歇一歇脚,略用茶点,名为茶尖。


87岁的赵宗文老人回忆,赵家是东门里的望族,大门临街,他的父亲目睹了接驾经过,亲眼看见了皇上。下午三点左右,武将骑马背弓,牛皮铠甲,前后铜质护心镜,列队前行;光绪皇帝头乘黄轿,8人抬,侍卫大臣4人扶轿杠,数人象征性拉纤。黄轿轿帘敞开,光绪头戴红风帽,瘦长脸盘,着黄袍,仅见上半身,面对跪跪迎百姓,拱手作揖,以示答谢。


赵宗文老人说,帝后由西安返京,百姓跪迎,邢台是首列。在临名关,光绪皇帝曾对慈禧太后要求:“这一路上都是官儿,皇儿想见见百姓。”慈禧太后答应了,于是邢台有了这精彩的一幕。民国二十一年(1932)《邢台县志》记载:帝后由东门入城,有拾金牌者。

据邢台学院的历史学教授李智文回忆,其曾祖父的哥哥也看见过光绪和慈禧太后。当时内丘百姓接县衙通知,天不亮就在跸道上跪迎銮驾,秋末冬初,风寒夜冷,跪迎的百姓直打哆嗦,等到日近正午,紧裹的棉衣又捂一身大汗。帝后抛洒银钱,李教授曾祖父的哥哥拣得几块铜子,进城买了几个烧饼,饱餐一顿。内丘距邢台五十华里,照此计算,帝后当在早膳后启驾,近午在官庄打尖,下午路过内丘,但未进城;夜宿何处,则不得而知。


皇帝轿前的御前侍卫中,有一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头戴红缨盔帽,手按佩刀,两目炯炯有神,在夹道跪迎的邢台百姓中走过,望见清风楼上的“顺德府”三个大字,倍感亲切。数月前,他离开顺德府,前往西安护驾,历经磨难,如今又回到家乡,怎能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这个青年侍卫不是别人,正是邢台赫赫有名的武进士李永吉。


李永吉(1876-1908),字林甫,广宗县后马井人,其父为武生,其胞兄为武举。李永吉天资聪慧,力大无比,自幼随父兄习拳练武,十九岁武功冠盖全县诸生,二十一岁参加乡试,高中武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开科,年仅二十七岁的李永吉进京参加殿试。这年维新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亲临殿试选拔人才。校武场上,骑马、射箭、举重、舞刀,紧张而热闹。轮到李永吉,只见他操刀在手,上下翻飞,如金刚罩身,令人眼花缭乱。时间一长,出汗掌滑,大刀突然脱手,眼看就要落地,李永吉急中生智,抬腿用力,将大刀踢起,重新接在手中。舞毕,侍立一旁听点。慈禧太后看出破绽,故意发问道:“你刚才用的是什么招式?”李永吉答道:“回禀太后,此招式为海底捞月。”说完先惊出一身冷汗。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回答是否妥当,荣辱悲欢,全在慈禧太后一念之间。慈禧太后微微一笑,说道:“海底捞月--好!李永吉大刀耍得妙,又会随机应变,日后定是有用人才。赏花翎,赐进士,授侍卫,当差乾清门。”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是宫廷中级别最高的侍卫,同属大内高手。其后几年,李永吉和其他宫廷武官一样,过着清闲、优裕的宫廷生活,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胁皇帝仓皇出逃。此时李永吉因病在家休假,闻听京城有变,心急如焚,又闻皇帝移驾西安,即刻告别家人,驰往护驾。李永吉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终于在十月底到达西安。一身褴褛的李永吉换上干净衣裳,顾不得旅途的疲惫,前往行宫觐见皇帝,看见光绪和慈禧,伏地大哭。光绪帝怒冲冲问道:“洋人侵扰,国家有难,你往哪里去了?”李永吉跪答:“在家休假……”光绪帝怒喝一声:“推出去斩了!”“慢着!”心计老成的慈禧太后接了茬,“让吏部查一查,看他这一科取了多少名进士。”吏部尚书紧答道:“戊戌科武进士共取了二百四十名。”慈禧太后问左右:“有几个前来护驾呀?”尚书答道:“仅此一人。”慈禧太后说:“这就对了!现在正是社稷用人之际,李永吉是难得的忠良,不但不能杀,还要重赏。”光绪帝这才醒悟说:“谨遵圣教,就让李永吉留在我身边好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底,回到北京的李永吉受赐紫团龙袍一身,良马一匹,白金数锭,赏食双俸,特授御前侍卫、候补游击衔,两年后因病告请返里,患疔疮不治而亡,卒年三十三岁。


李永吉身后留有四子一女,家族繁衍,占了半个村子,据说现在后马井的村支书是他的嫡传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