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全胜瓷砖价格表

徽钦二帝手下没有大将吗?为什么会出现靖康之耻

这个问题不是好问题。北宋出现靖康之耻非战将所能避免,也就是说,即便是有最强的战将,也不可能改变靖康之耻的结果。靖康之康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一是联金灭辽,钦徽二帝明显没有没有学好三国的策略,如果有辽的牵制,金不敢攻宋这么远;二是重文官轻武将,文官主持军务的后果是军队的战斗素质太低,无法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相对抗;三是政治昏暗,二帝重享乐轻民生,官员们腐败成风,民众对于国家不仅不支持还有怨恨,如何能抵外侮?四是缺乏敢战死战之决心,开封应当死守而不应轻易投降。

假如一个王朝要覆灭,名将又如何挽救一个危亡的时代呢?显然名将是无法扭转历史的进程的,包括靖康之耻也不是一两个名将可以改变的。

比如秦末名将章邯,不是他不能打,是历史的进程让必须失败,当然大家后来都知道了结局,知道结局后的上帝视角就轻松了很多。

名将就不打败仗了吗?名将诚然为赢得战争带来了很多胜算,但是他们无法主宰朝堂,朝堂之上的事情,远比征战沙场复杂得多,将军百战只是沙场斗争,而朝堂之上斗的是人心。

大宋王朝真没有大将吗?

因为发生了靖康之变,大家有一个错觉,那就是大宋王朝完全没有战斗力,是一个任由别人宰割的王朝。

再加上宋朝以文人为重,对于武将没有那么重视,这就让人们心中产生了另外一个错觉,徽钦二帝的手上没有能征惯战之人。

事实上并非如此,宋王朝有一些坚决的抗金人士,他们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与金人对抗到底。

比如种师道,虽然是文官出身,可是后来转任了武职,长期在西北抵御西夏。

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

这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抗金人士,他征辽兵,伐西夏,抗金人战功赫赫,可惜一代名将陨落,再无人与之并肩了。

还有一个文臣李纲,他成功组织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

李纲死守城门,金兵无法破城,想尽了办法。在这场斗争中,宋朝上演了一场荒诞剧目,李纲经历了撤职,再启用,无限循环了好几次的撤职启用。

等金人撤离之后,他就被赶出了朝堂之上,他一路被贬,而随着他的贬谪,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李纲为相,他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不是徽钦二帝时没有大将,是因为各有款曲,无法达成一致,主和与主战派一直在拉扯,内部都无法达成一致,又怎么能抵御外敌。

所以名将在政治斗争面前,很可能就变成了“炮灰”。

金人除了抢没有别的生存途径

金人为何会如此拼命去抢?那一定是有关于生存问题的,而大宋朝为何如此没有斗志呢?原因很简单,经济发达啊,谁在吃饱喝足后还想着打架毁自己的家产呢?

那为何辽国没有金人的猖獗呢?这也可以理解,人家够吃够喝了,干嘛还要去拼命呢?

两个少数民族政权都依靠着大宋王朝吃吃喝喝,大辽手握燕云十六州的便利,还有大宋的岁币供养,而且辽国的汉化严重,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

辽国可以自力更生了,那像金人这种新的草原新贵呢?他们不能看着你们吃香的喝辣的吧,于是就先收拾辽国,辽国收拾完了,再转头收拾大宋这头“肥羊”。

金人一开始的目的也就是抢点东西,吃点肉,并没有想过要灭了大宋,他们也担心吃不下这块肥肉,可是打到最后,情势就不同了。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就是这个道理,打着打着发现大宋不但弱,还挺怂。打几下就有人哭天抹地的要认输,认输还不算,还连那些和自己打架的人都收拾了。

于是干脆把皇帝也抢过来算了,这样就可以挟天子以吃“大宋”了,事实证明,确实让他们吃得饱饱的。

大宋的国策有两面性

大宋的国策重文抑武,文人当道就有是非,两派利益冲突之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宋朝真不能战吗?也不是,大宋建国之初,还是极其能打的。

五代十国留下的彪骑悍将们谁与争锋,草原骑兵们能战,这些人也是从刀光剑影中淌过来的,谁也不服谁,再加上建国之初,宋太祖不可能就任由别人打,在他的字典里,绝对没有主和一说,能打绝对打到底。

可是宋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又做了一件昏事,“杯酒释兵权”,这之后宋朝的国策就以文人为主。

自古文人相轻,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文人婆婆妈妈起来,能烦死个人,最可气的是,宋朝是不能杀谏官的,哪怕唾沫星子喷在脸上也不能杀,宋仁宗曾经被包拯喷一脸口水,还要自己起来擦干净。

文人谏言是好事,可是也有弊端,各个派别结党营私,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文人们斗争得如火如荼,武将们呢?也不会真正去打仗吧,即使开战,各个利益集团又要出来阻拦,种师道、李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金人抢劫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并没有想过要灭了大宋,只是没有想到他们那么弱而已。

大宋建国之初,那些从五代十国的战火中淌出来的骄兵悍将,确实没有几个人惹得起,吊打那些蛮夷之地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后来的国策,以及文人的利益撕扯,逐渐的让大宋的武力值开始下降。

即使有一两个名将冒出来,也会被打压下去,这样的国家体系,注定了会有靖康之耻。而且宋朝还有一个问题,打不赢就用钱解决,长此以往,大家都习惯这个套路了,谁又不想多啃几口这块“肥肉”呢?

导语:

靖康之耻的发生,是人祸,也是北宋制度腐朽到最后的总爆发。这不是说什么大将就可以摆脱这个命运的。靖康之耻是北宋官吏集体腐败的一个凸显。靖康之耻是北宋徴钦二帝昏庸懦弱的体现。靖康之耻是北宋以文抑武为主,兵制,军事制度崩溃的先兆。是百年对武臣,士兵限制和打压的必然结局。靖康之耻把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没有骑兵的军事劣势最终转化为国破家亡的悲剧。

一,鼠目寸光,决策失误,联金灭辽,引狼入室。

宋徽宗赵佶登基称帝后,治国无方宠信蔡京,童贯,大兴土木全国收敛花石纲。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赵佶沉迷于长生不老崇信道教。没有深刻意识到北宋的内忧外患,反贪图亨乐,一昧盘剥农民。北宋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方腊起义严重动摇了北宋腐朽统治。

公元1111年,金国在白山黑水中崛起,沉重打击了辽国的统治。在这种战略态势下,金国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决定兴兵灭辽。此时本来应该唇亡齿寒共同对抗强敌,才是北宋正确的战略布局。可惜北宋君臣鼠目寸光,文人掌握军事的敝端凸现。北宋采取了最愚蠢的军事决策,联金灭辽。结果是北宋数十万大军连一个燕京城也攻不下。北宋军队的懦弱无能,终于让灭亡辽国的金国露出了狰狞獠牙。

二,胆小如鼠宋徽宗,懦弱似鸡宋钦宗。人君如此,必然灭亡。

在宋徽宋赵佶道貌岸然的虚伪下,隐藏着自私无能,胆小如鼠的性格。瘦金体的美妙,诗画的无双。在金国铁蹄叩关威吓下,全部成了笑话。一个君主带头逃跑,北宋的军队又有谁愿意卖命呢?公元1125年,金兵第一次攻击到开封城,此时开封城守御良好,金国未必攻得下。可宋徽宗赵佶吓的想逃亡亳州,为了推御责任,匆忙甩锅把皇帝位子传给了儿子赵桓。

可以说宋徽宗赵佶的禅位,彻底动摇了北宋开封守军,文武官员抵抗的决心和意志。好在北宋各地有生力量还在,勤王军队到达开封,才让开封城在金国第一次攻击中,仍然坚持住了。但是军心士气荡然无存。而宋钦宗赵桓面对这种形势,反应是犹豫不决,一会儿听议和派要议和,一会儿又听主战派要主战。结果是金兵围城,被投降派一吓,他懦弱似鸡投降献城了。如此无能,北宋不灭亡没有天理。

最后总结:

靖康之耻的发生,是北宋在政治腐败,军事虚弱,君主昏庸,大臣无能四层打击下的彻底崩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年的土地兼并,官吏腐败,以文抑武制度的僵化,最终击垮了表面光鲜,实际是外强中干的北宋。


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与它们的腐败有关联,单是有几个大将是没什么作用的,人们往往认为岳飞不死就可以光复国土,这只是小说中的梦想,真实情况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需要一个强大的有正确战略思维的领导团队,还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和优秀将领,以及保证战争的物质。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真是有很多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只是区区的万把人,清朝的军队有三十多万,也有火器营,但是败的一塌涂地。九一八事变中国有多少军队,日本又有多少?但是一个不抵抗,就让中国人民受凌辱受苦难长达十四年。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腐败的领导,那么一切都会完玩,什么大将也无济于事!

如果宋朝没有大将,是怎么把西夏打的没脾气?如果宋朝没有大将,西北杂番怎么平定的?如果宋朝没有大将,方腊起义那么大规模,为什么几个月就被压下去了?

金国初期的几位战神,有点非人类般的存在,不用说缺乏战马,以步兵为主的北宋军队,就算契丹勇士的骑兵,在金国那几位开国大将的面前,也如同落叶遇到狂风。

金国人太少,一般是把辽国揍一顿,抢一些地盘就停下来,把得到的地方稳定一下,然后再揍一顿,再抢点地盘。在整个灭辽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金国初期的那些将领和女真兵,都是再和野兽搏斗中锻炼出来的好手,比野兽还野兽,都是不要命得主。而辽国和北宋的将领和士兵,大部分是当兵吃粮混日子,或者在军队里混军功等着升官发财的主,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就以北宋第二次伐辽为例,郭药师偷袭燕京城失败,四千军队只跑出了四百多人,在外边接应的刘光世手里有五万大军,在他身后的卢沟河边,还有刘光世老爸十万大军坐镇,而出城追击郭药师的萧干和耶律大石,满打满算也就三万人。但是刘延庆和刘光世是怎么做的?烧营遁走,连假装抵抗一下的信心都没有,直接就逃走了,但是步兵哪里跑得过人家骑兵?被辽国在后边追着杀了个血流成河。

这里不是说刘延庆和刘光世有多没本事,而是说心态,这十五万宋军,面对三万辽军,如果也有誓死抵抗的决心,就算刘延庆和刘光世在没什么镇事,也不至于成为一面倒的屠杀。

再看后来的太原保卫战,城内只有王禀率领的胜捷军三千人,面对不可一世的完颜宗翰,完颜银可术两位名将,以及数万金兵围城,已经没有退路的宋军誓死抵抗,苦战八个多月,才因为城内弹尽粮绝被攻破城池。从这里可以看出,宋朝军队和金兵之间战斗力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关键是心态。

太原保卫战

女真族是被辽国逼到绝境,不拼命就得等死的状态下奋起反抗的,将领都是吃过苦,并在狩猎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杀戮高手。和那些家境富裕,锦衣玉食,穿衣服都要两名亲兵伺候的辽国或者北宋将领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是为了基本生存权利拼命的,一个是捞军功准备升官发财过好日子的,这样两个心态的人打起来,结果是什么,真的和本事大小关系不大。

金人也是一样,最早的那批开国老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后,金国连偏居一隅的南宋都打不过,其实原因也是一样的,新一代的金国人早没了生存危机,也没有经历过老一辈的苦,更没有了常年狩猎积累下的战斗经验,他们完全没有了老一辈那种不要命拼杀的勇气和能力。金兀术已经算是金国最厉害的人物了,但他在老一辈名将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完颜娄室、完颜银可术这些人面前,他只不过是三流人物。所以军事力量还不如北宋的南宋朝廷,他们都难以撼动。

北宋承平日久,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裕,官兵个个家里不愁吃穿,过着小康的日子,你让这些人去和一群亡命徒拼命,光靠政治思想工作,基本上就是对牛弹琴。遇到顺风战,或许还有一定战斗力,一旦遇到危险,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保命,所以就算有名将出世,带着这样一群兵,又能发挥出多少战斗力?

很多历史事件并不都是偶然,仔细分析,每种结果后边都隐藏着不少必然因素,史书和课本也会分析,但因为政治需要,会把原因向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引领,想要真的了解历史,除了多读史料外,还有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历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