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可以骑马吗?大臣被赐在紫禁城骑马,究竟是怎么回事

紫禁城可以骑马吗?大臣被赐在紫禁城骑马,究竟是怎么回事

紫禁城可以骑马,但是有前提,那就是天子口谕当事人可以“紫禁城驾马”,又称“赏朝马”。除此之外,任何一人,哪怕是皇宫贵族、世袭贵族、亦或是当朝元勋,只要未经赏赐而纵马扬鞭紫禁城,那可是掉乌纱帽的重罪。

紫禁城可以骑马吗?大臣被赐在紫禁城骑马,究竟是怎么回事 - 优质瓷砖批发网

今日此,网坛被某个网友开车去故宫“撒欢儿”的照片惊呆了。自从明成祖朱棣建立紫禁城,历经两朝皇城的紫禁城竟然沦落成为了“撒欢儿”的去处。随便摆拍,随便炫耀,任凭车轮狠狠地碾压过几百年历史的地砖,而这一切历史财产竟然成为了炫耀的本钱。

古代的紫禁城管制是非常严格的,笔者可以断言,比现在要严得多。

因为古代的紫禁城是皇宫,皇宫安危身系帝王安危。清代最常听说的“九门提督”,也称“步军统领衙门”,就是专门掌管紫禁城安危的。

下面,笔者来分析一下“赏朝马”。

“赏朝马”可不是大家想象之中的那样,获得皇帝口语之后可以在故宫纵马驰骋,东游西逛。

所谓“赏”,指的是“恩赏”,“朝”指的是“朝觐”、“上朝”。也就是说,“赏朝马”是只有在上朝的时候才可以进行的活动。

在明朝,没有开过“赏朝马”的先例,真正出现“紫禁城驾马”现象是在清朝。

大家都知道,满族也算得上是中华民族中的战斗民族之一,是在马背上夺得天下。满人自小交要练习骑射,自然对马有着特殊情感。

在皇太极、顺治年间,一些位高权重的亲王、郡王被允许“赏朝马”。这是对其功绩的一种赞赏,因此,当时的“赏朝马”也就成了地位的象征。

到康熙时期,老一代的亲王、郡王都死的差不多了。“赏朝马”没有再例行封赏功臣,而是转向务实,给那些年迈的高级官员的实惠。

到乾隆时期,这位“十全老人”先是下令所有贝子以上的满清贵族都可以骑马入朝,可是到了乾隆后期,此行为对紫禁城造成的影响很不好,于是在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亲自下口谕,用乘轿子来代替骑马。

到咸丰、同治时期,只有那些身兼军机大臣与尚书房职务的两书房人员,才会被批准“赏朝马”。

大家要注意的是,“赏朝马”的路程是规定好的:①,自东华门入至景运门外箭亭下马;②,自西华门入至隆宗门外内务府前下马。要明白的一点是:“赏朝马”不是特定制度,只是皇帝恩典。

建国之后,故宫一直是当作国家重点文物单位来保护,故宫全面禁车的举动则是在2013年完全落实。

有规定:故宫内禁止行机动车辆,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电瓶车或自行车。

何为特殊情况?2013年10月,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参观故宫,鉴于其年岁较大,有关部门特决定用电瓶车,乘坐观赏。这里要注意了,在这里可以坐电瓶车的标准是“总理级别”、“年岁老迈”、“外国贵宾”。

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没有开过先例。

同是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想要参观故宫,结果是一路步行,完成了参观活动。有关方面始终没有提供代步工具,这就是规定

结束语:古代的“赏朝马”,与紫禁城禁止骑马的一系列制度,反应的是天子威严。骑马入紫禁城是对天子威严的亵渎,所以说那些获得“赏朝马”的人也就是获得了无上的恩典。作为当代人,对于文物的保护是一种最基本的素养,想想看,当你的车轮胎压在一块比你祖上五代年龄加起来还要年长的地砖上时,你还能愉悦的摆拍。可想而知,素质的确有待提升,这是我们全民共同话题。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观点,欢迎评论。点赞关注,感激涕零!】

“赐紫禁城骑马”可以简称为赏朝马,这是清朝皇帝给予王公皇亲贵戚以及老迈高官的恩赏,王公官员上朝,到了宫门需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入宫。

在紫禁城各宫门外,皆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石,无论从哪个进入到乾清宫或是养心殿觐见皇帝,至少要步行千米左右,对年老体弱的官员是不小的体力消耗。

所以就有了经皇帝恩准后,亲王,郡王等有爵位的皇室宗亲,年迈高官可以骑马入宫的优待。可无论是王公还是高官获此殊荣,只能骑马而禁止乘轿,且有必须由东华门至箭亭、西华门至英武殿北内务府的严格路线规定。严禁私自更改,任意穿行。现在的一些清装剧,经常出现的在紫禁城内骑马直接到宫殿门前下马的情景,多为艺术创作,背离了历史实际。

历史书籍或者近年流行的宫廷戏中,经常出现“紫禁城骑马”一语。紫禁城是众所周知的皇帝住所和朝廷办公场所,怎么可能让人随随便便在里面骑马溜达呢?

其实,“紫禁城骑马”在古代是一种很高的“政治待遇”呢。朝臣得赐在紫禁城内骑马,既是皇帝对大臣的恩遇,也是一种荣典。

紫禁城作为宫禁重地,严禁骑马入内。明代百官上朝,向无赐紫禁城内骑马之制。清初,始有亲、郡王等在紫禁城内骑马之赐,康熙间始有年老高级官员经皇帝特准可在紫禁城内骑马之制,乾隆初续准贝子以上满族亲贵在紫禁城内骑马。朝臣得赐在紫禁城内骑马,既是皇帝对大臣的恩遇,也是一种荣典。凡获恩准者,只许骑马而不许乘轿。自东华门入紫禁城者,可骑马至景运门外之箭亭下马;自西华门而入者,可骑马至隆宗门外以南之内务府前下马。凡有资格在紫禁城内骑马者,由吏部于每年年终开列名单奏进皇帝批准,一品以上不论年岁,侍郎则必须年在六十以上始能开列,个别侍郎未满六十而蒙赐紫禁城内骑马者,是为特例而非制度。咸、同以后,则军机大臣及侍郎且在两书房任差使者,亦可不论年岁而均得赐紫禁城内骑马。乾隆中叶以后,被恩准在紫禁城内骑马者,若年老有疾,经特准可坐肩舆(也通称坐轿)或乘车入内。至乾隆末年,大臣乘肩舆入紫禁城者更为普遍,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有上谕: “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足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如大学士嵇璜虽经赏马,仍恐难于乘马。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 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缚短木,用二人舁行入直,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体恤至意。” 自此以后, 原来赐紫禁城内骑马之制,逐渐为在紫禁城内坐肩舆(坐轿) 或坐车所替代,但赐紫禁城内骑马之制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