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办公用房面积

阜阳市办公用房面积

1、办公室:普通办公室人均使用面积10~15平方米,设计办公人员数在10~15人的办公室使用面积不得小于20平方米,设计办公人员数在16人以上的办公室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0平方米。

2、附属用房: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文印室、资料室和档案室等附属用房人均使用面积10~15平方米。

3、内走廊:内走廊的净宽不得小于0.9米,走廊有窗时应采用窗帘等隔断方式。

4、楼梯:普通办公楼的楼梯净宽不得小于0.9米,多层建筑的楼梯净宽不得小于1.2米,高层建筑的楼梯净宽不得小于1.6米,并不得有垃圾道、烟道和孔洞等。

54平方米,

根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央机关、省级机关的省部级正职办公室使用面积维持54平方米不变,市级正职的办公室使用面积由32平方米增加到42平方米,县级正职由20平方米增加为30平方米。乡级机关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中央规定和精神自行规定,原则上不得超过县级副职。扩展资料“新版标准”对建筑装修标准与造价也做出了严格的细化规定。从经济、节能、环保等多角度考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会议室、接待室及主入口门厅不应选用豪华灯具;外墙面不宜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主入口不应使用铜质门、豪华旋转门。

俗语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蹚将两个词,说的都是土匪的意思。是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流传开来的一句话。

阜阳市办公用房面积 - 优质瓷砖批发网

山东的“响马”就是土匪、马贼的意思。

明朝时期,推行马匹“民牧”,在山东、河北、安徽等省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官逼民反,赔不起马匹,破家后的养马户就当了土匪,也就是“响马”,以抢劫为生。

他们成群结队,犯案前,在马上放哨箭发出响声,响箭一响,马匪就会杀出,抢劫货物辎重。

清末民国初期,也是混乱之世,各地匪盗蜂起。

东北那旮嗒也是土匪横行,那些拉杆子的,东北人叫“胡子”。上图是座山雕。

明代《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说:“茂州,在雄县之南,任邱之北……窃谓此地为畿辅要害,而去州县稍远,响马大夥多盘据其中。”

清代《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二十四也载:“京师之南,固安、永清、霸州、文安等处,京卫屯军杂居,人性骄悍,好骑射,往往邀路劫财,辄奔散不可获,人号为放响马贼。”

清人笔记对山东响马也作了解释:“响马者,山东路上,跨马带铃,自作暗号之跖也。人多侠气,服甚豪华,莫辨其非,难识其歹;图财于至秘,谋命于无形。”

从这些记载可知,响马不独存在于山东,临近京畿要道的河北、河南一带也甚猖狂。

但《说唐》一类通俗小说将秦琼与响马塑造得家喻户晓,因为秦琼,秦叔宝,是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隋末唐初名将,是古代响马出身,所以,响马也就打上山东印号,成“山东出响马”了。

“蹚将”,是河南人对土匪的称呼

晚清民国年间,河南宝丰、汝州、鲁山、伊阳等西南山区常年流动着一支由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等组成的数量相当庞大的队伍,冬日农闲季节,则应募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人在当地统一被称作“蹚匠”。

(民国时期的河南土匪)

有活干有饭吃的时候,这些“蹚匠”们就是平民老百姓,但稍有天灾人祸,特别民国动乱时期,这些人无事可干时,为了活命,这些“蹚匠”干脆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专门靠抢劫周边村镇、路过商旅为生。

所以“蹚匠”们就变成了“蹚将”,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匪。

无论是“响马”还是“蹚将”,其实说白了,是旧社会统治昏暗,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如果人人都能吃饱饭,有尊严的活着,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去当土匪呢?

如今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富足。“响马”、“蹚将”这样的人物,孩子们只能在影视剧中才能找到。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样的句式里出现的两个对应词汇,要么意思一样,要么截然相反,而蹚将和响马一样,都是土匪的意思。

山东出响马,其实响马未必就是土匪。

从明朝开始,内地各省开始推行“马政”,当时的山东与南北两直隶,都有相应的“应纳马驹数量”,也就是说,被指定的马户需要按时缴纳足够的马匹,如果数量不够的话,养马户需要进行赔偿。

也因此,当时山东与两直隶地区,大量马户因此家徒四壁,家底赔个精光,而这些人迫于生计,开始打家劫舍以劫掠为生,山东之地的这些人,会在马身上挂上铃铛,每每出动都会发出声音,因此被称作“响马”。

明朝正德五年,北直隶霸州文安县人刘六、刘七等发动起义,振臂一呼,一时间聚拢流民、响马数千之众,被当时的朝廷称作“响马盗”。

事实上,也并非只有山东有“响马”,像是四川也有响马,甚至还有“天下响马出四川”的说法盛极一时,不过,最早的响马记载出自山东地区。

虽然响马之中,有很多都是打家劫舍的盗匪,但也有很多,其实是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清末民初每逢荒年之时,山东地区就会出现大量的响马,他们骑马结队,在马背上射出哨箭发出响声来挑衅官衙,扬言“官兵奈我何?”

唐朝名臣秦琼与众多的瓦岗寨好汉,其实都是山东地方的响马出身。

近代最后一次山东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响马大案,是在1932年,当时的山东人孙美瑶率众1000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山东火车大劫案”,此后,山东响马几乎销声匿迹。

河南的蹚将,从兼职土匪变成了专职土匪

与明朝时期山东出现的响马类似,河南的蹚将,大多也都并非生来就是土匪,只不过在特定的时期,因为生活所迫所以选择做了土匪。

晚清时期,河南的西南山区一带,常年都会有这么一批人,多以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等组成,四处流动,每到农闲的时节,就应募去从事一些建设梯田、疏浚河道沟渠、建造维护农田水利之类的工作,这些人,被当地称作“蹚匠”。

太平无事的时候,蹚匠们虽然日子过的辛苦,要四处讨生活,与如今的民工群体极其酷似,但他们还是非常安分的,只求有饭吃有活干,这种时候,蹚匠们就算普通百姓。

然而每逢荒年,稍有天灾人祸,蹚匠们找不到事做没有饭吃,就开始打家劫舍,化身成了人见人怕的土匪,清末民初天下大乱,蹚匠们直接撂挑子不做工,索性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从原本的兼职土匪,变成了专门的土匪,以劫掠过往行人与周围村镇为生的一群人。

也因此,蹚匠变成了蹚将,成为了河南地区土匪的代名词。

民初,河南宝丰的绿林之首白朗,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蹚将,清亡同年,白朗组织起“扶汉讨袁军”,组织反对袁世凯,先后转战河南、安徽、陕西等五省,最盛时攻下五十多城,同北洋二十万大军交战,但最终不敌段祺瑞,于1914年身亡。

无论响马还是蹚将,都是无奈的产物

不管是川鲁之地的响马,还是中原的蹚将,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别于真正的土匪,其主流基本上都是属于“半路出家”,因为当时实在活不下去了,所以走上了一条回不了头的路。

说白了,响马与蹚将,本身都是有正经营生的人群,但是因为时局的昏暗引起的动乱,使得他们丧失了正当谋生的手段,最终选择成为了土匪。

若非迫于无奈,响马也好蹚将也罢,他们之中最初从事这般勾当的人,其实都并不愿意去做这样的时期,他们都是纷乱黑暗的时期的特殊产物,当太平岁月重新到来,响马与蹚将,自然也就随之消失,响马们重新养起了马,蹚将们重新走街串巷寻找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