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瓷砖批发广场

南京明故宫为何没有保存下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东王瓷砖批发广场 - 优质瓷砖批发网


原因很复杂。

中国的宫殿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辅助大量石料。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造价相对较低,建造迅速,居住舒适,缺点是木料容易腐朽,需要定期的维护。

欧洲则主要采用单纯的石料修建宫殿,耗资巨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居住并不舒适。但它也有优点,就是坚固难用,一些城堡几百年时间还大体完好。

明故宫就是如此。

自从朱棣将首都从南京搬迁到被北京以后,南京明故宫就荒废了。

谁都知道,维护如此大规模的皇宫,需要大量的资金。

那么,即便明故宫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何必还要维护。

此后,差不多600年,明故宫没有做过大规模的维修。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明故宫发生雷击,引起大火。因为救火不利,导致宫殿被烧毁三分之一。

到了万历时代,明故宫大部分宫殿已经坍塌。

天启初年,太仆寺少卿徐卿伯括南京废铜四十七万余斤输北京,二十九万八千余斤留铸钱,都是明故宫坍塌废墟中的铜器。

崇祯时期,由于可能存在迁都,明故宫得到一定维修,恢复了部分的宫殿。

但是,明朝很快灭亡,清军杀了过来。

当时满清听信风水学,认为明朝灭亡原因就是因为建立了两所同样规模的宫殿。

于是,满清开始逐步拆除明故宫剩余宫殿。

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

到了太平军杀入南京,明故宫完全成为废墟。

为了修建天王府给洪秀全居住,太平军也从明故宫拆去大量石料和砖瓦。

由此,明故宫残存的宫墙已基本无存。

最后我们看一段资料:中华民国时期,曾计划以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1929年修建的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1930年代,在明故宫北半部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中央博物院(现南京博物院)和励志社总部(今钟山宾馆)等几处建筑,明故宫遗址南部成为一处小型机场。明故宫机场亦是中国首座军用机场。

被破坏的,主要有两次破坏,一次是迁都北京,南京不适宜留那么大的宫殿群,且北京建设也缺材料,所以一些昂贵的宫殿材料都被搬至北京。一次是太平天国战争,太平天国守南京两年,被曾国藩围城两年多,为了守城拆的也差不多了,到清政府更不可能重建了,重建会方便汉人造反的!

再后来建国了,解放军入城之后,要找地方驻扎啊,明故宫周围有大片的城区空地,所以,南京军区就在明故宫周围圈了好大块的地,所以你现在去明故宫遗址,在其左右两边和侧后方都是军事用地,后来发展经济,南京的714厂(也就是后来的熊猫电视)陆续又占了军区外的围的土地,因为当时714厂有军工生产的任务。

到80年代后想重建明故宫的时候就瞎了,一看,军队和714厂都动不了,南京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拆了一部分核心区域,围起来算作明故宫景区,在缺乏规模和复建工程的情况下这个景区就是个假大空,自然没有旅游卖点了,只留下些牛逼炸天的砖石和名号而已,比如午门,五龙桥,玉带河,御道街,明故宫遗址,西华门,东华门,武英殿等等!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政治因素,其二是因为建筑材料。

政治因素是明成祖北迁以后,南京皇宫基本失去了作为皇帝居所的根本性作用,这就导致明朝不会再花费巨额资金进行维护,年久失修再加上历经数百年风雨,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损坏。

(明朝南京都城全景建模)

其实最初建造皇宫时,选址是选到了一片湖水上,为了修筑地基,朱元璋调派了大量的人力,用泥石填湖,虽然起初修建完好,朱元璋龙颜大悦,但随着日复一日,皇宫竟然出现下沉的情况,原因是泥石的地基受潮严重,时间一长发生自然沉降,所以朱元璋到了晚年,就一直想要迁离南京都城,奈何精力不多,就此耽搁下去。

直到明成祖时期的“永乐迁都”,将皇城迁往北平后,南京皇城也就此失去了昔日的热闹。

(北京皇宫示意图)

第二个原因,当时修建南京都城时,大量采用砖木结构,虽然气势宏伟,但维护费用异常高昂,使用寿命又相当短暂,因此在迁都北平后,明朝皇室不再拨款维护,这才导致皇城的逐渐破败,历经数百年风雨后,自然无法得以完好的保存。

另外补充一点,明清皇权更替后,南京明皇宫作为前朝的建筑,被老百姓私下里拆除了不少,所得木料等建材,也都当做了建造房屋的材料,所以这种人为的破坏也属于原因之一。

说到底,一座宫殿的长久保存,维护必不可少,虽然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宏伟建筑的没落实为憾事,但只要我们现代人严加保护,不去人为破坏,相信更多的古代建筑能够延续昔日的辉煌,以文化财富的形式,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

欢迎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趣闻,谢谢。

南京明故宫没有保存下来,确实是历史的一个巨大遗憾。这个曾被誉为“世界第一雄伟宫殿”的南京明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南京明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北京故宫多30%,它是北京故宫建筑的蓝本。

南京明故宫于1366年开始兴建,此时的朱元璋是以吴王身份修建新宫。两年后,朱元璋称帝,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于1392年建成了占地面积达101万平方米的明故宫,前后历经26年。如今的南京明故宫仅存城门与残柱,那么南京故宫为何没有保存下来?

针对南京明故宫的损坏原因,通常被认为是毁于兵火。然而,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其实这两种观点或者是说法,都很笼统并不严谨。明故宫的损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明、清、太平天国、民国四个时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总结的明故宫没有保存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1、明朝时期对南京故宫的损毁

1402年,燕王朱棣靖难打到南京之时,明故宫中燃起大火,奉先殿被烧毁。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故宫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但作为明朝的陪都并未被废弃。

南京故宫直到明末还有修葺、维护的记录。但随着国力衰减,明朝中后期,南京故宫经历数次灾难,维修与保护也越来越少。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时,故宫中的奉天殿已经不复存在,太庙也已焚毁。

整个明朝时期,明故宫的损毁是有限的。朱由崧后对明故宫进行了修缮,但五个月后清军就已到达长江北岸。根据利玛窦在万历年间的记载,南京明故宫依然很雄伟。但乾隆在南巡时曾作诗,暗讽朱棣拆南京宫殿巨材北建造,把毁坏南京明故宫的责任都推给了前朝。这种说法显然不合逻辑。

2、清朝初期对南京故宫的损毁

南京明故宫的损毁最彻底的时期是出现在清初。清军攻占南京后,焚毁了大部分的明代宫殿建筑。清军将南京明故宫剩余的部分宫殿改造成满城,旗人都居住在这些改造后的故宫宫殿中。另外一些大殿之类的改成了都统衙门,还有部分大殿被拆毁,改建成一栋栋的兵营,用来驻军。

经过清军的大规模改动与拆分,南京明故宫已面目全非,宫殿的雄伟已不复存在,变成了居住旗人的满城,清政府还加高了故宫城墙,在城墙上布置了大炮。如今的南京城东南的御道街南端还有蓝旗营、蓝旗街,故宫遗址西北处还有马标、炮标。清朝初期对南京故宫的破坏行为,清正史中很少有提及。

3、太平天国对南京故宫的损毁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定都南京,又拆走了南京明故宫的宫墙砖石、木料等构建用于建造天王府。太平军与驻扎在明故宫的清军有过激烈的战斗,这场战争使得昔日皇宫成为战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军又几次焚烧了南京城,此时的南京明故宫的破坏可以说是很彻底了。

有人认为南京明故宫的损毁是太平天国运动所致,这种说法也未免太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太平天国的拆毁肯定是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主要因素。这从康熙南巡是的感慨便可得知:“道出故宫,昔者风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可见,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的康熙时期就已残垣断壁了。

4、民国时期对南京故宫的损毁

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在南京明故宫的西南修扩建机场,拆掉了西华门、毁坏了社稷坛等遗迹。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南京明故宫又被几经破坏,日军占领东南以后,大修防御工事和机场,南京故宫遗址又被用来建造房子、填充机场、加固炮楼等。就这样,南京故宫彻底毁坏了,连一点宫殿遗迹都没有留下。

南京明故宫现地面尚存午门,东、西华门,五龙桥以及浮雕云龙鸟兽的石壁和石狮、石缸等石刻艺术品,原殿、宫基址保存在地下。这座皇宫从建成以后,就命运多舛,仅仅使用了几十年时间。如果南京故宫被保存下来,将会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