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韵陶瓷砖怎么样啊多少钱

怎么看待诗词格律与非格律的争论

古诗(旧体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词与散曲属于格律诗。格律诗出现之后,古体诗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与格律诗和谐共生、并行发展。两千多年来的古人都没有争论,今人争论个啥?

淄博新韵陶瓷砖怎么样啊多少钱 - 优质瓷砖批发网



按照诗歌历史发展的脉络,先有古体诗,后有近体(格律)诗,有人说按照事物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格律诗的艺术层次要高于古体诗。未必,艺术这东西不好说,就比如书法,你能说今人书法艺术层次高于魏晋唐宋吗?

近体(格律)诗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声韵之格,平仄和韵部有严格要求。比如古诗韵宽且可以数句换韵,句中逐字的平仄没有固定的要求。而格律诗通篇不换韵,平仄规律是邻句相协奇偶相对,律诗有双联对仗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讲究“四声八病”等。因此,在形式上,格律诗内涵更加丰富,入手的难度要稍大一些。

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格律诗的境界就一定比古体诗要高。二者只有形式的不同,没有艺术境界的高低之分。


既然如此,为什么唐代之后,那么多的诗人喜欢写格律诗?

实际上,自永明体后,古诗形式的重心已经向格律诗过渡。也就是说,在诗坛的前沿,格律诗是研究交流、切磋创作的主要形式。原因其实很简单,格律诗吟读起来更符合抑扬顿挫的声律美感,格式也比较固定,便于步和、竞咏和量化品鉴。

今人谈及格律诗,有的曲解其义,认为格律是一种桎梏,就像“八股文”,会影响制约诗的境界。其实则不然。格律诗自有格律诗的妙处,古体诗自有古体诗的自由,至于境界,不是形式所能束缚的了的,关键还是诗心诗情诗的修养造诣。比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崔灏的七律《黄鹤楼》,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等等,都是形神俱美的旷世力作。另外,全部的宋词与元散曲,也都属于格律诗词的范畴。


抱庸妄谈。(图片均自网络)

前言

对于熟悉诗词格律的朋友来说,格律与非格律的争论,没有什么意义。

两种诗体,好比海水与江水,各有各的路数。江水好比古体诗,海水好比格律诗。江水汇入大海的时候,会有些相互融合的现象,在诗体的体现上,如同齐梁开始兴起的永明体,和初盛唐时期不太标准的格律诗。

一、诗有可以不必分古今体者

清朝诗人翁方纲曾经说过一段话:

诗有可以不必分古今体者,如《刘生》、《骢马》、《芳树》、《上之回》等题 ,后人即以平仄黏联之体为之,岂应别作律诗乎?在初唐人,则平仄又未尽黏联者 ,尤可以不必分也。《石洲诗话》

这段话有两个内容,说的就是古体与近体有点混淆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说,以古体诗面目出现的乐府诗,在唐以后,出现了很多近体诗的形式。

第二部分说,在初盛唐时,有些格律诗不太标准。

因此,翁方纲说,诗做得好就可以,不必分什么古体诗和近体诗。

除了科举考试以外,诗人作诗是很自由的。李白擅长古体,也有很多优秀的律诗。杜甫近体优秀,其古体诗同样有大量的优秀作品。

二、乐府诗中的律诗

诗有可以不必分古今体者,如《刘生》、《骢马》、《芳树》、《上之回》等题 ,后人即以平仄黏联之体为之,岂应别作律诗乎?《石洲诗话》

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汉乐府《芳树 》是《乐府诗集·汉》十八曲之一。诗云:

芳树日月君乱如于风。芳树不上无心。

温而鹄。三而为行。

临兰池。心中怅。

心不可匡。目不可。

妒人之子愁杀人。君有它心。

乐不可。王将何似。

如丝如鱼乎。悲矣⑴。

到了唐朝开元时期,诗人李叔卿的《芳树》,是一首标准的五律。

春看玫瑰树,西邻即宋家。

门深重暗叶,墙近度飞花。

影拂桃阴浅,香传李径斜。

靓妆愁日暮,流涕向窗纱。

三、初唐人,则平仄又未尽黏联

在初唐人,则平仄又未尽黏联者 ,尤可以不必分也。《石洲诗话》

初唐时甚至盛唐时,有些格律诗的平仄未必合律,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半首是古体诗,下半首是格律诗(近体诗)。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也写过的《芳树》,这就是“未尽黏联”五律:

芳树本多奇,年华复在斯。

结翠成新幄,开红满故枝。

风归花历乱,日度影参差。

容色朝朝落,思君君不知。

不过,这种早期的唐朝五律,也有失黏的问题。这首诗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

结束语

上面列举的,都是早期的古体与近体相互融合变化的作品。不能将这些诗,作为格律诗可以不守律的例证。

初唐的律诗,以及齐梁的永明体诗,是律诗发展的两个阶段。因此会有看似律诗,却有出律的现象。

平时我们作诗,如果作律诗,还是要符合格律的。如果不注明要做律诗,就可以作自由一些的古体诗。古体诗也好,近体诗也好,并不是衡量诗作是否优秀的标准。

@老街味道

格律诗和非格律诗是两种不同特点的诗歌体裁,各有特色。格律诗写作难度要比非格律诗大点,主要体现诗的格式上,但不能因此就可以说格律诗一定比非格律诗好,写格律诗的人比写非格律诗更历害。无论什么形式体裁的诗,诗写的好不好,除了要尊守每种诗体规定的形式外,主要还是要看诗的意境如何?诗魂如何?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如何?灵活用词的精炼度如何?词语表达精准,更能提升诗的意境。真正能让人读者赞不绝口的诗,就是佳作,能流传千古。

格律诗和非格律诗是两种不同风格形式的诗歌体裁,不知有什么好争论的?争论格律诗比非格律诗好?更有水平?争论格律诗留下的名篇佳作要比非格得诗要多?争论古人留下的佳作绝篇的格律诗不符合格律诗的要求?来证明自己能力比那些名人强,更有才华,贬低甚至恶意中伤这些名人佳作,这就是傍名人来抬升自己。争论非格律诗死不要脸借鉴格律诗的某些写法?等等,这有什么意义呢?

花这么多的时间做一些毫无意义无聊的争论,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严谨治学,努力创作,推出佳作。不管是格律诗还是非格律诗,写的诗能被选进教科书,能一版再版,也能搞岀洛阳纸贵来,那你的诗也可以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也要改革创新,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发展文化和文化创新,而不是像泼妇一样去骂街,相互攻击曼骂。我们也不能过于把格律诗和非格律诗的界线划太清楚,犹如楚河汉界,人为地搞成死对头。

有的人就喜欢钻牛角尖,格律诗有点瑕疵,某个平仄格律规则不对,或某个押韵不对,或某句式对仗不对等等,就否定不是一首格律诗。本来一篇绝世名篇,却被批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

格律诗和非格律诗在写作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的,非格律诗有时也可以用格律诗中某些写作风格,来增加诗的韵味。可有些人认为两者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会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学习的东东特别繁多,不像古人只读四书五经,一些诗词歌赋,有的是时间去搞平仄、押韵和句式等那套东西,过分追求形式格式的美,反而禁锢了人思想和想象空间,不能自由发飞想象力。我认为现代的格律诗在形式格式上适当放开,不要过于吹毛求疵。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也没有完全尊守格律诗的严格规则,去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令人赞不绝口名篇佳作。(谢邀)

通过个人格律诗词学习和创作实践来看,所谓的诗词格律与非格律之争,可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写诗词是否要遵从格律,从诗歌源流来说,到初唐格律诗确切说是近体律绝才逐渐定型,有了奉为圭臬的二十八律式和各类韵书,至宋末编定为平水一百零六韵,到清代《佩文诗韵》定型为近体律绝用韵规范。从广义的古诗体裁说,严格遵从格律的近体律绝只是各类诗体的一种,还有不做格律要求的古风、歌行体及杂言诗等,同样都有传世名篇。由此可以看出,遵不遵从格律,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创作,没必要作无谓之争。

二是从诗歌发展到现代的视角去看,喜欢并各自创作近体律绝和现代诗,就更没有争论的意义。正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受众,更何况古汉语演进为白话文后,近体律绝逐渐失去存在语境,使得现代诗大行其道,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古代诗歌的喜爱,并有相当一部分人致力于古诗的传承、研究与创作。万物正因多样性,世界才精彩纷呈;文化正因多样性,精神世界才能五光十色。

三是从古诗词演进的视角看,五四以来,伴随着新文化兴起,多有仁人前辈提出过诗词的变革与创新之论,及至前些年的旧韵新韵之争,但这些都没有影响近体律绝的流传与创作。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往大处讲传承文化样式得有人去做,往小处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毕竟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君不见,即使更小众的围棋还是国手辈出,民间三教九流技艺也还有传承人。

以上个见,不喜勿怪~

格律诗词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文辞之精炼,对仗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不是其他文学作品可以替代的。有人说格律诗词是戴着镣铐跳舞,约束太多,确实写一首律诗比写一篇其他文章费事的多,需要反复修改,炼字炼句,力求完美。需要下功夫是写作格律要求高。这也正是反格律诗词人的痛点。因为难而放弃甚至攻击他人的格律诗词。不喜欢可以不写不看,无端攻击就是为了搏眼球,为了一点可怜的流量而已。在头条可以说是真的百花齐放,你可以写自己喜欢的诗句,自由诗、古风诗都好,真正开创一代诗风那也是可喜可贺的事。何必要攻击他人的格律诗词呢?我是写格律诗词的,写好自己的每一首诗词,不屑于同那些无事生非的人去争论是非。愿头条君也能重视格律诗词的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现在诗词的推荐量实在是小的可怜,应该鼓励高雅文学,推动诗词创作的繁荣。再次谢谢头条君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