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周王朱恭枵为何如此勇猛,能抵挡李自成的几次攻城,最后全身而退

  1. 张良和秦始皇有什么恩怨?为何要刺杀他
  2. 明末的周王朱恭枵为何如此勇猛,能抵挡李自成的几次攻城,最后全身而退

张良和秦始皇有什么恩怨?为何要刺杀他

恩怨大了去。

是灭国之仇!

张良是韩国贵族(不是泡菜那个),他祖父在韩国连任三朝宰相,他的父亲连任韩国两朝宰相。

本来张良也有机会在韩国任宰相,继承家族的荣光。

但现在韩国没有了。

明末的周王朱恭枵为何如此勇猛,能抵挡李自成的几次攻城,最后全身而退 - 优质瓷砖批发网

他对韩国的感念之情,他贵族岁月的总结,都拜秦国所赐。

你说他能不恨秦国吗?能不恨秦始皇吗?

于是他打算暗杀秦始皇。

散尽家产雇佣杀手。

结果还是失败了。

张良与秦始皇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为报国家被灭之仇。

张良本来不是姓张,而是姓韩,是韩国公子,他的祖父、父亲都曾担任韩相。韩国灭亡时,张良还年少,改名换姓,躲避秦国的搜捕。为报国仇,他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密谋刺杀秦始皇。

要怎么刺杀呢?他不像荆轲、高渐离那样有机会接近秦始皇,只能远距离刺杀。有没有机会呢?应该说有,因为秦始皇喜欢出巡,只要出了皇宫,就有机会下手。不过皇帝出行乘坐马车,倘若用弓弩伏击,效果不好。皇帝的马车是有防护的,远远的射箭,就算射到也是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除非射中要害,否则皇帝也死不了。

他想来想去,得用重型武器:大铁椎。于是他造了一把大铁椎,重达一百二十斤,只要砸中皇帝的马车,一百多斤的重量泰山压顶,必是车毁人亡。不过又有一个问题,这么重的铁椎,扔的距离就不远。要行刺,非得找一个神力王不可。他多方寻觅,终于找到一个大力士,天生神力,扔铁椎像扔鸡蛋一样。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东巡。皇帝东巡排场很大,张良事先侦知其线路,便在皇帝必经之地博浪沙埋伏起来,找了一处最好的地形,居高临下,视野好,易伏击,方便撤退。秦始皇的车队来了,进入伏击距离后,大力士抡起大铁椎,朝着前下方一辆华丽的马车砸去,一椎把马车砸得稀巴烂。

秦始皇死了没?没有。

因为大力士一时有点慌乱,认错车了,把副车当作皇帝的座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砸偏了,史书也没交待清楚,反正没砸中皇帝的座车。一个大铁椎从天而降,虽没被砸中,秦始皇也被吓坏了。他马上吩咐卫兵们捉拿刺客,当卫兵冲上山顶时,张良等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皇帝大怒,诏令天下大搜,十天过去了,仍然一无所获。张良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躲过一劫。

这次刺杀虽未成功,足以见张良的机智沉勇。后来,他协助刘邦,推翻暴秦政权,终于得以报灭国之深仇大恨。

张良与秦始皇之间,既有私仇又有国恨。首先张良出生于韩国世家,其祖辈世代在韩国为相国。在战国时期相权之重,丝毫不亚于君权,因此,这位本来可以舒舒服服继承家族荣耀的长公子,未来韩国国相,一下子成为了通缉犯。

张良从天堂瞬间坠落到了地狱,曾经的家族荣耀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羞辱和身份变化带来的落差。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首先经历了父亲的去世,随后便是祖国韩国被秦国所灭,那个时候的张良年少,还没有在韩国担任官职。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史记·留侯世家》

曾经的张良是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贵公子,如今却成了颠沛流离、四处游荡的苦命人。作为韩国的没落贵族,张良对于秦,对于秦始皇,心中充满了仇恨。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当时张良的弟弟死了,但他并不下葬,而是散尽家财,在天下遍寻刺客,要去刺杀秦王嬴政。这个时候的张良想法还很单纯,他认为破坏自己的幸福生活,并造成国家灭亡的人,只有秦王政一人,只要杀了这个十恶不赦之人,自己的大仇就可以可报了。

这个时候的张良,并没有意识到韩国的灭亡除了秦国的强大,同时有他自身的原因。一个国家的灭亡,并不仅仅是因为强兵灭国所致,更是因为其政治腐败到了一定程度,已经到了国家崩溃的边缘,即使无秦强兵灭国韩也会自乱而亡。

因此,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才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先修天下难学之术,后寻在天下可信之人。企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推翻秦的同时,为天下谋一个太平盛世,张良的身份从狭隘的复仇者,变成了救世的帝王师,完成了从一个放荡不羁的贵公子,向一名挽救天下苍生的帝王师的身份转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作为与韩信、萧何并称为西汉三杰的张良,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其为刘邦制定的“暗度陈仓”计策,帮助刘邦取得关中之地,从而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

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功,武将靠得是韩信,文臣很大程度上依赖张良,建朝之后,刘邦曾经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然而我相信大多数人对张良的印象都是温文尔雅的儒士模样,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张良在跟随刘邦之前,曾经亲自策划一场针对秦始皇的刺杀行动,而且差一点就成功。

原来,张良之所以投身反秦起义大业,是因为他与秦始皇、与秦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世家,其祖父担任三朝宰相,其父也担任两朝宰相,按照这个历史轨迹,不出意外,张良也会是韩国的宰相,比较悲催的是还是出了意外,而且是重大意外。

没等张良当上宰相,秦国的大军就灭了韩国,虽说秦始皇对关东六国贵族还算和善,希望关东六国的贵族不要惹是生非,然而韩国的贵族还是发起了叛乱,秦始皇平定战乱后,将韩国最后一任王韩王安杀死。

可以说,荣华富贵的缺失并非张良仇秦的根本因素,而是国破家亡,尤其是君王的死,更激起他反秦的情绪,所以,张良散尽家财,策划一场针对秦始皇的刺杀行动。

其实历史上刺杀秦始皇的人并不少,早在秦始皇还未统一六国之前,燕国太子丹就曾以献图为借口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

当初嬴政只是秦王,而到张良要刺杀的时候,嬴政已经是统一六国的皇帝,张良想要像荆轲那样接近嬴政已经不可能了,但是秦始皇有一个毛病,就是迷恋寻仙问道之术,喜欢到处巡游,张良根据秦始皇喜欢巡游的习惯,量身定制了一个刺杀计划。

他打探到,秦始皇在巡游的时候,会由六匹马拉车,而其他人则是四匹马,于是他散尽家财雇佣了一个大力士,为这个大力士打造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计划就是让这个大力士在很远处抛这个大铁锤击中秦始皇的车辇。

当时张良与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阳武县的波浪沙,等待秦始皇车队的到来,让张良始料未及的是,秦始皇的车队一共三十六辆车,并没有六架的,全部都是四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良当机立断,让大力士瞄准车队中最豪华且居中的一辆,一锤过去,乘车者当即被砸死,张良趁乱逃跑。

再次让张良始料未及的是,砸中的那架并非秦始皇的,而是秦始皇为了迷惑刺杀人故意弄的一辆豪华车辇,在刘邦嘴下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张良,在这次刺杀行动上,有着太多的意外,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张良的智商,只不过在双方资源匹配差距如此之大,智商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虽然刺杀失败,张良刺杀秦始皇在当时还是引起轩然大波,秦始皇还下令全国缉捕张良,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在后来的反秦起义中,张良积极辅佐韩国王室继承人韩王成,立其为韩王,张良为丞相,从而完成其复国复家的夙愿。

当然,复韩只不过是逆势而为的一件蠢事而已,尽管张良用尽心力,也未能开创局面,直到遇到刘邦,才有了张良开挂的人生。

张良的计谋对刘邦的帮助是巨大的,但是仔细来看,很多计策都是贵在用“奇”,想他人所不能想,而且充满极端,比如在刘邦在入咸阳之前,在攻打峣关的时候,张良让刘邦虚张声势,然后诱降秦军,当时秦国内部一盘散沙,秦将看刘邦也是一号人物,于是同意投降,并且表示愿意跟刘邦一起入咸阳,但是这时张良却让刘邦趁着秦兵懈怠的时候消灭他们,大败秦军。

现在人评价刘邦都认为他是腹黑的鼻祖,其实他身边的谋士就是张良这类人,他想不腹黑都不行。

追根溯源,张良能够有刺杀秦始皇的极端复仇行为,还是根深蒂固的法家思想在作怪,战国时期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最为推崇法家,法家分为三派,韩国的法家思想主要是重“术”,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其中一个偏门就是搞阴谋诡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当然,韩国能过采取这样的治国方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战国争霸的大环境中,韩国身边的秦楚魏赵等四国相继崛起,都对韩国虎视眈眈,想要生存,除了打铁需要自身硬,诡诈之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之后,后韩国被秦始皇所灭、家破人亡父母惨死,从贵族之子到亡国之臣。因此张良与秦始皇有不共戴天的灭国之仇、亡族之恨,国仇家恨所以张良想刺杀秦始皇为故国、家族复仇,只是刺杀没能成功。

明末的周王朱恭枵为何如此勇猛,能抵挡李自成的几次攻城,最后全身而退

周王朱恭枵抵御李自成

周王朱恭枵(xiāo),朱元璋十一世孙,朱元璋五子周王朱橚(sù)后代,可以说是明朝最后一任周王(南明册立的不算),他死后一个月,崇祯帝朱由检上吊自杀。

朱恭枵的封地在河南开封,开封属于中原重镇,因此,朱恭枵和明末起义军多有交集。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攻打下洛阳后乘胜包围了开封。周王朱恭枵和监察御史高名衡抵挡住了李自成的第一波攻击。

崇祯十四年(1641)十二月底,李自成又一次包围开封,结果开封没打下来还被射中了左眼。

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大顺军再一次来到开封城下。这次他们围而不攻,半年之后,趁着黄河汛期,掘开了黄河堤岸,水淹开封。朱恭枵和宗室躲藏到城外得以幸免。后来明军收复开封,开封城破坏严重,朱恭枵等人只好暂时寄居到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

从大顺军几次攻打开封来看,朱恭枵比其他藩王要强上不少,能够抵御长达两年之久。为何朱恭枵能够抵挡住李自成的进攻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末著名的福王朱常洵,比较一下二人对待起义军的态度。

明朝藩王贪财,朱常洵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常洵是明末时期最有钱的藩王,不仅有朝廷供给,他还掌握着当地的赋税。而他下面的百姓呢?

福王藩属洛阳,崇祯年间当地旱、蝗两灾相继,人们易子而食。朱常洵则饮酒取乐,唯一的爱好就是美女和优伶。一支被派往前线与农民军作战的政府军中,就有人发牢骚说,福王府里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皮去送死。

当时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省亲居于洛阳,得知军队的这些不满后,跑到王宫向朱常洵谏言“散财饷士,以振人心”。

朱常洵却不以为意。

当李自成的大军到了洛阳城下的时候,城中明军和农民军内外呼应,破了洛阳。朱常洵被抓后,李自成从他身上割下一块肉剁碎跟鹿肉拌在一起当下酒菜,取名“福禄酒”,让朱常洵看着吃完(或许还逼他吃了点),之后处死。

朱恭枵则比朱常洵聪明的多。

当李自成大军攻到开封城下时,朱恭枵拿出五十万两白银(有记载则是一百万两)犒劳守城将士,并悬下赏格,杀一贼给五十金。

况且,开封地区没有发生豫西和陕西那样的天灾,当地百姓参与造反的人极少。

此外,朱恭枵还自己出资来加固开封城防。这让守城将士有了抵抗的信心。

其次,监察御史高名衡用兵得当

李自成第一次攻打开封,还没攻下开封,高名衡调回之前救援洛阳的副将陈永福,两军内外夹击,击败李自成。

第二次,李自成又在明军援兵的攻击下溃败。

第三次,李自成围而不打,高名衡趁黄河汛期打开了黄河堤岸(同时李自成也扒开了黄河决口),农民军损失惨重,这给后来明军收复开封创造了条件。

最后,开封城城高墙厚,城防完善,并且地处要冲,救援方便

开封原来是宋朝的汴都,金朝皇帝南迁时又曾再建,城墙厚度有几丈,里边坚实,外边疏松。

李自成攻城时命令士兵用炸药炸城,结果火药爆炸后城砖四飞,农民军先受到攻击,内城墙并无大碍。

后来李自成用挖城墙脚的方法攻城。高名衡在城上凿横道,一听到下面有声音,便用有毒和污秽的东西往下灌,结果农民军多有死者。

同时,开封地处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交通便利,便于明军机动。明军数次击退李自成全是依赖外有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