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家工匠品牌瓷砖怎么样

  1. 匠人 七字对联
  2.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匠人 七字对联

匠心独具,佳作天成。

这句七字对联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匠人精神的赞美,上联强调匠人独特的创新技艺,下联表达了匠人创作出优美作品的才能。同时,对联寓意着匠人们通过精湛技艺,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看似“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书法作品,恰恰是体现郑板桥书法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他“不泥古”大胆创新求索精神的写照。他认为,古代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能自创一体吗?应该说,他颇具识别性的“板桥体”正是郑板桥能名扬天下的一张金色名片。

筑家工匠品牌瓷砖怎么样 - 优质瓷砖批发网

郑板桥的书法究竟好在哪儿呢?以下不妨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我们简单梳理下书法发展的历史,从书圣王羲之开始,历经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等名家,可谓群星璀璨,各领风骚。有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的“用笔生犷、刚柔相济。”有的“姿态纵横,痛快淋漓”。然而,即使你找遍了古人书法,就是找不到郑板桥这样“狂野另类”的书法作品。

郑板桥从清朝已经蔚然成风的“碑派”中寻找突破口,并融合“隶楷行草”,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同时,他还加入了画兰竹的笔意。其字体歪歪倒倒、大大小小、参差错落、肥瘦相间、浓淡虚实,尤其在章法的置陈布势上,我们也能感觉到主观意识控制的能动性,的确做到了标新立异,新意迭出的艺术境界。被称为“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呈现出一种奇异古拙、雄浑峻拔之美,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板桥体”,以及他自己戏称的“六分半书”(汉隶被称为八分书),并在书法史上稳稳的占有了一席之地。

“师古而不泥古”,这就是作品独创性带给人们的审美价值。

当然,郑板桥的书法,也经历过一段难熬的“非议期”,在当时,对于歪歪倒到的“板桥体”不接受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些以正统自居的人士,更是将其归于“怪”的一类而加以排斥。(也许,这正是他被列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的原因。)

清代袁枚曾说“惟书法近学郑板桥,则殊不必。板桥书法野狐禅也,游客中有寿门、楚江诸公,皆是一丘之貉”。毫不客气骂郑板桥以及金农是野狐禅,确实骂得够狠的。康有为在批评郑板桥的书法时,也说郑是“欲变而不知变”。言外之意,其标新立异太过分了。

无论怎样创新,怎样追求个性,还是要遵循书法基本的创作法则。在今人看来,郑板桥做到了,他不是“野狐禅”。虽然他非常崇尚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不拘一格的自由精神,致力于追求“书写灵性”,但也不是说就放弃古人已有法则,而是强调在具有高度熟练的技巧后,对法则进行灵活运用。

他在谈论绘画时说得更为具体: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这也表明他对于用笔等基本功的训练,还是非常的讲究,绝不是一味的率性而为。

我们应该从郑板桥曲折的创作实践中能有所获益,真正掌握传统书法的精髓。毛笔书法包含的是审美、格局、气质、气度、修养等复合信息,是愉悦身心、怡情养性的。如今,却总是有人打着创新名号,弄出了一批“射书、盲书、丑书、吼书”等旨在夺人眼球的“伪书法”,并有愈演愈烈向行业蔓延的趋势。显然,这里的所谓创新是方向出了问题,过于焦躁、浮躁、急功近利,丢弃法则,必然会导致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郑燮,板桥,字,克柔,清代,江苏兴化人,

工诗文,工书画,善画竹石,花卉木,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一。

其画长于竹石,天下第一竹,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其书别致,隶楷行三体参间,古秀独绝,杂石铺街状,

《清史列传》云:“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

其书,楷隶参半,自称六分半体,隶为八分参于楷,于是六分半,是也。

笔貌,瘦硬之致,善用蹲笔,能够停驻,敛蓄之墨,

何绍基评析独有,“郑燮字仿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别趣。”此评新颖,吾侪辈未莹见。可谓水准也。

官,七品,人,品高,


郑板桥书法出名,一是得益于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从而声名远扬。毛泽东大气磅礴,长枪大戢的笔法意象。左右欹侧,跌宕起伏,互为高低的书法体势与章法,就曾汲取过郑板桥的书法艺术风貌。这在下面《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书法里体现的尤其突出。

当然最主要的是郑板桥书法艺术上具有鲜明个性的独创体。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的书法和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虽有"难得糊涂"之名言,但书法却俊俏险绝,有力透纸背的气概。

他的书法之所以出名,还因为其字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熔于一炉,被称为“六分半书”,具体意思是不足八分书,另一分半含有行楷书意、篆书法体、还有半分画意。

他的笔法和书法结体来自于他多年书法绘画的摸索,后来得到他原配夫人“人各有体”的启示。

他书法的章法则来自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传说他辞官后,居住在扬州,经常漫步街头,看到孩童街上玩着"倒铁钉,抓石子"的游戏。

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韵融入章法,于是在他的书法中呈现出铁钉横斜、"飞珠溅玉""乱石铺街"的韵味,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的笔触穿插错落,笔划粗细欹斜,点画的提按和使转中呈现出纵横恣意的神采和骨力。

郑板桥的书法确实比较怪,特别是在章法布局上面比较有个性,一幅作品中,他将字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起来确实有点像“乱石铺街”,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仔细观察之下放纵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看来却给人一种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作“六分半书”,但是后人也很难说清到底是哪里来的六分半,猜测是取汉隶(八分书)大部分,再辅以篆、草、楷体。反正很难说清楚,郑板桥对自己的书法这样评价的:

“板桥即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俗,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

他的这种怪异的书风,在当时也曾经备受争议,有人点赞,有人差评。袁枚曾说:

“板桥书法野狐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康友为也看不下去了说:

“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康有为的意思是郑板桥想在书法上改变旧习,虽然想法挺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变才好,于是变成了这种怪怪的书体。不过说实话,郑板桥的书法虽怪,但甩康有为好几条街了。

就像康有为说的,郑板桥不是不能正正规规地写字,而是有意求变。早年为了科举考试,郑板桥也是写的一手很好的馆阁体小楷。

后来考中进士之后,才开始在书法上去寻求改变的,他一开始是学习苏轼和黄庭坚的字,这二人的书法特征在他的作品当中还是显眼的,例如下面这幅字,结体用笔都参照苏轼的字,但在某些字的主笔处理上,采用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用笔特征。

对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是不一样的,本人也是蛮喜欢郑板桥的书法的。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对郑板桥的书法赞誉有加,启功先生认为板桥的“六分半书”“结体精研、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启功认为郑板桥的书法远胜于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当前人们对郑板桥书法的欣赏和启功先生当初的推崇有一定关系。因此近些年来,在传统书画拍卖市场上,郑板桥的书法屡有高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