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1. 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礼记》中有关于“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的记载,不过这个说法未必可信,当时有些天子和诸侯去世的时候并没有达到这个期限,至于是否合乎礼仪是很难说的。但后世确实有不少皇帝去世后,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棺椁会在几个月之后才进入陵墓下葬。

导致下葬推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每个皇帝都要经过一道繁琐的丧葬制度,但是这个棺椁的停留时间一般不会太长。而其它原因中有两个值得说一下,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出于政治目的的秘不发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帝王的陵墓是在去世后才开始建造的。

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 优质瓷砖批发网

秘不发丧这种情况多数拖延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比如说只有几天,然后等该办的事都办完了,就宣布皇帝的死讯,然后开始按照流程来,但也有的皇帝去世后秘不发丧的时间比较长,比如秦始皇。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去世的,当时是夏天的七月,很热,是非常不利于尸体的存放的。而皇帝在外去世,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动乱,因此在国都以外的地方去世的皇帝一般都会秘不发丧,况且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还要撺掇胡亥继位,本身就是一种政变。

因此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几个人知道,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搬运到秦始皇之前乘坐的辒车上,造成他一直在车中并没有去世的假象,而车队也并没有停止,为了掩盖尸体的腐烂发出的臭味,他们特意买了一石鲍鱼放到车上,鲍鱼(咸鱼)气味很浓烈,掩盖了部分尸体的气味。

不过最终咸鱼的气味还是没有盖过尸体的气味,等到秦始皇下葬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份,尸体腐烂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大部分时候,皇帝去世后棺椁停留几个月的原因就是因为陵墓的修建问题,唐朝的陵墓基本都是在皇帝去世后才开始修建的,因此棺椁必然会放置一段时间后才下葬。这里就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唐高祖李渊是在635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十月份才下葬献陵;唐太宗李世民是在649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八月份才下葬昭陵;唐高宗李治是在683年的十二月去世的,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才下葬乾陵;武则天是在705年的十一月去世后,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才下葬。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将灵柩放置三五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下葬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那么问题就来了,棺椁放置这么长的时间,尸体的防腐工作怎么做呢?

实际上早在西周时期,尸体的防腐工作已经做的比较好了。《周礼》中记载春官中有郁人和鬯人两种祭祀官职,他们是为裸礼提供沐浴和涂抹用品,其中鬯人掌管秬鬯,这是一种黑黍酿成的香酒,用于涂抹在裸体上,而郁人则掌管郁鬯,这是一种郁金香的香草捣烂后与黑黍酒同煮制成的香汤,用于给裸体沐浴。这里之所以说是裸体,就是因为要进行裸浴,对象可能是活着的人,即祭祀的需要,另一个对象就是尸体。

用香汤为尸体沐浴,再涂抹黑黍酒,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尸体有香气,同时酒能杀菌和消毒,这对于尸体的防腐有一定的作用。要知道让尸体腐烂的正是各种各样的菌,需氧菌或者厌氧菌。不过这种做法到底是有祭祀的味道,即让人死后通灵,商朝时期还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很重要的一环。

《周礼》中同样还有冰人这样一个官职,即掌管冰的,冰对于尸体的防腐也很有用,低温环境下不易腐烂。

马王堆女尸是古代最著名的防腐成功的例子,不过对于其中的防腐秘诀,到现在也是一个迷,因为该女尸被发现的时候是浸泡在一种液体中的,液体的成分中含有乙酸、乙醇和汞的沉积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防腐作用,至于这个液体是当初就是为了防腐而做的,还是后来出现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该女尸身上被二十层丝绸包裹确实也有助于防腐。

所以我们看古代的帝王去世后,其防腐工作可以做这些:

用香汤给尸体沐浴,将尸体清洗洁净,有香味,然后在给尸体涂抹黑黍酒,做完这个程序后,给尸体包裹上数层丝绸衣服,最大程度与外界隔断。然后将尸体放进由防腐性和密闭性极好的棺椁中,棺椁中最好放置水银。再然后就是将棺椁放进冰室中冷藏,接下来就等着下葬了。

当然古代的防腐技术很多,有很多到现在也不为人知,还要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停尸三天”的说法,也就是人死后至少要等三天才能下葬,这是为何?

这种方式其实也很有科学道理,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有限,很多人生病后会出现假死的症状,也就是昏迷过去,如果立即下葬可能会造成将人活埋的悲剧,同时这三天是办葬礼的时间,亲朋好友可以赶来见最后一面。

古代专门制定了丧葬制度,这些流程也需要在停尸期间完成。帝王乃是九五至尊,驾崩后会举行国丧,停尸时间更长,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一方面是因为帝王在位期间就开始修建陵墓,陵墓工程浩大,可能到自己死的时候还没完工,但是要等到陵墓完工后才能下葬;另一方面,帝王或者太后因为身份尊贵,所以葬礼都很奢华,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筹备。

例如穷奢极欲的慈禧太后,按照她的遗嘱,葬礼一定要办的奢侈,直到死后一年才下葬。可是停尸时间如此之久,又不像现在的医学技术,可以冷冻冷藏处理,难道就不怕尸体腐烂发臭吗?

虽然古代的很多技术比现在的落后,但是他们仍然研究出了许多防腐的方法。

首先是消毒法,这种方法在周朝就已经出现,《周礼注疏》中有记载“王崩大肆,以秬”,意思是王侯死后都要进行沐浴,而沐浴的作用就是给尸体消毒。

古代有人专门从事尸体防腐的工作,称为郁人和裸人,郁人负责配置香水和消毒液,裸人负责用香水和消毒液给尸体沐浴,古代采用的香水是郁金香液,具有清香的作用,通过散发出的香味来掩盖尸体的味道;消毒液是黍酒,尸体用郁金香液浸泡后还会用黍酒擦遍全身,最后将棺材密封,这样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减缓尸体的腐烂程度。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千年不腐女尸,专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尸体表面有大量的乙醇,而乙醇正是来自黍酒。

第二种方法是缠裹法,给尸体穿上厚重的衣服,里三层外三层,同时还要用东西塞住口鼻和耳朵,就连面部和头顶也要用纺织品包裹起来,类似于全身缠满绷带的木乃伊,以此实现尸体和空气充分隔离,防止细菌接触身体。

但是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而且难度大,防腐作用也不是很好。西汉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用上千块玉片打造的铠甲,极其奢侈,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考古学家在研究金缕玉衣时,发现里面的尸骨已经不存在了。

第三种方法是冷藏法,通过在尸体周围放置大量冰块达到降温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冰棺。但是古代没有冰柜,没有办法随时制冰,只能想办法将冬天的冰块保存下来。

每到冬季,贵族就会在阴凉的地方挖冰窖,深入地下,将大量的冰块放到里面,等到来年天气热的时候再使用。

冷藏法虽然效果好,但是贮存冰块不易,所以不能将尸体长久冷藏。古人为了防腐,除了在尸体和消毒方面采取了各种方法,在棺木的制作上也想尽了办法。为了达到防腐的作用,人们开始研究棺木的性能,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人们发现柏木、松木、梓木、楠木都是防腐的上等木材,为了使防腐的性能最佳,人们甚至研究了棺木的厚度对防腐效果的影响,采用最好的木材,最适宜的厚度来打造棺木,再对尸体进行处理,以此来实现防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