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乡有哪些传统手艺比较厉害

  1. 你们家乡有哪些传统手艺比较厉害

你们家乡有哪些传统手艺比较厉害

要说传统手艺,其实很多地方都大同小异,编竹筐、编草鞋、搓麻绳、纳花鞋(千层底、虎头鞋)等等,很多都是乡村传统手艺。

你们家乡有哪些传统手艺比较厉害 - 优质瓷砖批发网

要说最厉害的,我便分享一下我们老家的“捏泥泥狗”。小时候去淮阳太昊陵烧香的大人们,都会给我们带一件好玩的“哗哗”,方言就是“玩具”的意思。我们最喜爱的莫过于“泥哨子”,也就是“泥泥狗”。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传统手艺了,已经形成为颇具原始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

其实,小时候只知道玩着有趣,并不知它最大的价值是避灾、求福的“神圣之物”,更别说它的文化、艺术价值了。泥泥狗样式多种多样,特点也特别鲜明。

一:稳中求动。

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二:方圆结合。

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三:斩钉截铁。

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四:五色鲜明。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五:源远流长。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我们的镇平县曾经是:中国的地毯之乡。

小的时候妈妈,婶婶们都是在村子里织地毯挣点钱来贴补家用。几乎我们这里家家都有会织地毯的,手艺的高低且不论,想想看,人口百万的小县有百分之十二的经济都是有地毯带来的。

在我们这,当时是多么的繁荣,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的变革,劳动力的价格变迁输出。还有市场的变迁发展。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衰落了。随着时间,年轻一代,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习,去谋生。慢慢的这门手艺在我们这里失去往日的光辉,甚至销声匿迹了。可叹!

织地毯是我们这里的传统手工了,小时候奶奶在家养蚕,卖那个蚕丝。那时的桑树很多,村庄的周边都是。桑葚也是我们夏日里最美好的儿时回忆了。妈妈去村里的地毯作坊工作,照顾这我们一家老小。爸爸去远一点的地方打工。随着我们90年代的慢慢长大,地毯也慢慢的衰落。没有什么前境,谁家的小孩,大人都抛弃了它。

这就是我们的手织地毯。

看一下当年我们的华新地毯的强大,现在我都他的存在感少之又少了。


世界面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最属大同俏!你信不信,我们大同的传统面食,堪称是一绝!

给大家细数下我经常吃的几种:

1.“面食王中王”—刀削面

一碗刀削面,配上一勺浓郁的猪肉卤子,再来点葱花、香菜,加点正宗的山西老陈醋和一点点辣椒油……吃上一口,酸香辣尽在口中绽放!对于大同人来说,刀削面还是游子魂牵梦萦的美味。因为几乎每一个大同游子回到家乡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地地道道的刀削面,一表思乡之情。由此可见,刀削面可谓是大同人最不能忘怀的家乡的味道!

2.大同人不可或缺的美食—莜面烤姥姥

莜面,也是大同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莜面的种类很丰富,其做法也是相当多的。比如莜面窝窝、莜面鱼鱼、莜面卷卷、莜面条条、莜面糊糊、莜面拿糕、莜面块垒……不过最常见的还是蒸莜面配菜码了。菜码一般都是土豆丝、西红柿鸡蛋等,若是夹起一块莜面,沾上菜码,菜汁浸在莜面上,吃在嘴里,每一口都是满足的味道!

3.寓意吉祥如意—大同黄糕

“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大同人吃糕,也有步步高升之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喜迁新居和宴请家朋等,大同人必定会做糕。然后,再分送各家,俗称“吃喜糕”,象征着吉祥之意。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