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1.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1830年,51岁的陶㴻(shù)当上两江总督,夫人也跟着被封为诰命夫人。心中兴奋的夫人向丈夫陶㴻说出了一个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 优质瓷砖批发网

她原本是黄家小姐的一个丫鬟,当初黄小姐因嫌贫爱富而许配给城里的一个钱姓富商,为了敷衍寒酸的未婚夫陶㴻,于是采取“移花接木”之策,把丫鬟冒充小姐嫁了过来,自以为反正与陶㴻未曾相识,可以瞒天过海。

那么,黄家父母既然早已经把自家女儿与陶㴻定下了婚约,为何要反悔而嫁给钱富商呢?这要从陶㴻的身世讲起。

清朝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晚清重臣陶㴻。

陶㴻,別名陶文毅,字子霖,一字子云,1779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小淹镇陶家湾。他6岁便跟随父亲陶必铨远走长沙,就读于岳麓书院。

陶㴻祖上家境殷实,其父亲陶必铨也读了很多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先生、诗人,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屡次未中,因此耿耿于怀,决心寄希望于儿子身上。

陶必铨喜欢收藏书籍,但不太懂得经营家业,以致生活每况愈下,只好给別人家当私塾先生,育人子弟。

也因此,小时候的陶㴻跟随着父亲走了许多个地方。1785年,陶必铨因思念老母亲,于是带着儿子从长沙又回到小淹老家,在好友王崇焯家中设馆授徒,陶㴻也跟随读书。

两年后,陶必铨回家务农并钻研学问,陶㴻也在身边读书,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同时一边跟着父亲干些农活。

到16岁,陶㴻参加县考,得中邑诸生(秀才)。

这期间,陶必铨为儿子与黄崇榜家的小姐订下了一桩婚事。女方家境富裕,相比陶家有钱得多。而黄崇榜之所以愿意把女儿嫁给陶㴻,只是看中了他的满腹学识,将来定能考中进士,当上大官。

可是,当陶㴻去北京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这不禁让黄家对陶㴻大失所望。黄父心想,这陶㴻虽有满肚子学问,弄不好将来也是和陶必铨一样,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而已,女儿嫁过去只有吃苦的份。

黄父正犹豫着要不要把女儿嫁给陶㴻,碰巧此时有个姓钱的富商因其妻子病逝多月,颇感寂寞,又听说黄家小姐长得十分美貌,于是托媒来提亲。

黄崇榜经过仔细打听,来提亲的钱某确实比较富裕,于是跟女儿商量,暗中撤销原来的主意,改为嫁给钱某,但是与陶㴻的婚期将至,为了保持小姐的名声,还得保持原来的婚约,于是父女俩一起合计,决定把小姐的丫鬟冒名嫁给陶㴻,同时把丫鬟的名字改为黄德芬。

好在陶㴻并不认识黄家小姐,丫鬟冒名代嫁之事,陶㴻应该看不出破绽。

果然,陶㴻迎娶之日,把丫鬟完全当作黄小姐,没有丝毫怀疑。黄崇榜父女俩暗自高兴。

“黄德芬”嫁给陶㴻后,一方面信守对小姐的承诺,严守秘密;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嫁给陶㴻而感到高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因此她努力承担所有家务,让陶㴻专心来年应考,因为上次落榜后,陶必铨叮嘱陶㴻:努力温习功课,准参加下一次科考。

在夫人的倾力支持和鼓励下,陶㴻于次年(1802年),也就是嘉庆七年参加的壬戌科会试中,以第63名的成绩喜中进士;四月,参加殿试,获得二甲第15名;朝考时被嘉庆帝召见,定为第55名。

陶㴻成为安化第一个进士。

嘉庆九年,25岁的陶㴻开始就职于翰林院。次年,其父陶必铨病逝,陶㴻回乡奔丧,丁忧三年,期间在澧阳书院任教,培养人才。

嘉庆十三年(1808年),陶㴻携家来到北京,任国史馆纂修;次年任四川乡试副主考。此后十年,陶澍先后任詹事府詹事、记名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会试同考官、会试内监试官、巡视中城、户科给事中、巡视南漕、吏科掌印给事中、道员等官职。

由于陶㴻在任上均能恪尽职守,勤政恤民,并在吏治改革中,有过突出贡献,因此深受皇帝器重,而且道光继位后,依然得到重用。

道光帝旻宁先后任命陶㴻为山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1830年(道光十年),陶㴻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加太子少保衔。

陶㴻当上一品大官,身为妻子的黄德芬自然也沾上了光,被朝廷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诰命夫人有俸禄,但没实权),荣耀无比。

想当初,本来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丫鬟,却没想到因黄小姐的一念之差,成就了丫鬟诰命夫人的命运。

不过,善良的黄德芬还是有些不安,因为这一切荣耀本来属于小姐,再说自己欺骗了丈夫这么多年,觉得有些对不住陶㴻,于是把真相说了出来。

听妻子这么一说,陶㴻大为惊讶。不过想到妻子这么多年来的付出,如果没有她的支持,自己能不能考中进士还是个问题。因此陶㴻不以为然地原谅了妻子冒名顶替的过错,而且更加爱慕她。

后来,陶㴻回乡扫墓,得知那个黄小姐在嫁给钱某几年后,由于钱某依仗自己有钱有势强占人家田地,结果引发斗殴,在械斗时被对方打死。

钱某死后,他的族人为了抢占钱家的财产,于是对黄氏百般欺凌,最终把她赶出了钱家。陶㴻听说后,感叹不已,最后派人给黄氏送去了一百多两银子。

黄氏看到陶㴻送来的银子,想到当初由于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自己命运的天壤之别,不禁懊悔不已,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当晚她哭了一夜。

第二天,黄氏醒来还是越想越气,最后悲从中来,万念俱灰,竟上吊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当然,这个故事只出现于《北东园笔录》,正史上没有陶㴻的这个历史轶事典故。不过据说安化当地确有这个故事流传。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是上天把这个丫鬟赐予陶㴻,此即天赐良缘!

朋友你说是不是?欢迎留言讨论。

清朝中期名臣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其父陶必铨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学者,虽然家中贫困,但为人慷慨、酷爱藏书。陶澍自幼跟随父亲读书,一度到岳麓书院深造,学业因此大有所成。不过,陶澍虽然极富才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所以等到结婚的年纪时,娶妻便成了大难题。

起初,陶家托付媒人,曾给陶澍说下一门亲事,女方是同县富户黄姓人家的姑娘。但就在两家议定好婚期、准备成亲时,一位吴姓大富翁因为听闻黄小姐容貌甚美,便想着把她聘为儿子的继室,并重金贿赂黄老翁。黄老翁虽然家中并不穷,但依然是见钱眼开,竟然要求陶澍退婚另娶,但被后者断然拒绝。

黄老翁没办法,回家后便跟老婆和女儿谈及此事,黄夫人听后,坚决不肯答应退婚。没想到黄小姐听后却是大感兴趣,觉得自己若跟着穷书生过日子,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熬出头,倒不如嫁入有钱人家,马上便能过上阔日子。所以,黄小姐便跟父亲站在“同一战线”上,跟母亲软磨硬泡,声称非嫁入吴家不可。黄夫人无奈,最终只好屈服。

黄家三口虽然达成一致意见,但问题是如何给陶家一个合理的交代,却成了老大难的问题。此时,黄家自幼养大的婢女为替家主分忧,便自告奋勇地提出准备冒充黄小姐,嫁给陶澍为妻。黄家觉得陶家既然没见过黄小姐的真容,这方法倒也不错。所以,等到成亲这天,黄家便把黄婢女送到陶家,而陶澍对此也并不知情。

黄婢女嫁入陶家后,一方面严守黄家的秘密,从不敢向丈夫泄露半点实情;一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陶澍,鼓励他专心科举,以建功立业、博取富贵。要说陶澍的命也足够好,虽然在科场上偶受挫折,但还是在年仅24岁完成心愿,成为安化史上第一个进士,时在嘉庆七年(1802年)。

陶澍由科举入仕后,从翰林院编修做起,在此后近40年时间里,曾担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抚,并于道光十年(1830年)出任两江总督,成为管辖苏、皖、赣三省军政民政的封疆大吏,直到9年后去世。陶澍居官期间,以勇于任事著称,深为朝廷嘉许。冒牌黄小姐妻凭夫贵,成了一品诰命夫人,经历无比传奇。

文毅少极贫,初聘同邑黄氏女。有富翁吴姓者,闻黄女姿色,谋夺为其子继室,以厚利啖黄翁。黄顿萌异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黄女之母亦不愿。而女利吴之富,意已决,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适穷生。家有养婢愿以身代,女之母许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诰命者也。见《北东园笔录初编·卷六》(注:陶澍死后谥号为“文毅”)。

陶澍、黄婢女的命运在迎来大转折的时候,本应嫁给陶澍为妻的黄小姐,情况却越来越糟。原来,黄小姐嫁入吴家后,的确过了一段时间的阔日子,但好景不长,没几年时间便遭遇大变故。起初,吴家恃富欺人,强占同乡曾家的田地,结果引发两家大规模的械斗,导致黄小姐的丈夫被对方打死,吴富翁因为伤心不已,不久后也翘了辫子。

丈夫、公公一死,族人们欺负黄小姐寡弱无助,便经常侵占吴家的田宅家产,没多久便把里外“掏个干净”。事后,吴家的族人们又把黄小姐“扫地出门”,任她自生自灭。黄小姐被赶出吴家后,只要寄居在父母家里,境况怎一个“惨”字可以形容(“后吴姓恃富,又占曾姓田,两相譬斗。吴子被欧死,吴翁亦继卒。族中欺黄女寡弱,侵吞其田产殆尽。”引文同上)。

对于夫人的真实身份,陶澍从来都没有怀疑,直到父亲去世、在家守丧时,才从乡亲的口中得知真相,并获悉黄小姐的情况,不仅大为感慨。陶澍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并没有追究夫人的冒名顶替之罪,而是对她一如往昔。不仅如此,陶澍因为怜悯黄小姐的遭遇,还派人给她送去五十两银子度日。

没想到黄小姐因为懊悔羞愧,竟然抱着银子哭哭啼啼,不忍心使用,结果最后竟被人盗取。黄小姐人财两空,心中既愤怒又悲痛,最终竟悬梁自尽(“时文毅已贵显,以丁外忧归里,始悉其颠末,怜黄女在窘乡,赠之五十金。黄女愧悔欲死,口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旋为偷儿窃去,忿而自缢。”引文同上)。

资料来源: 《北东园笔录初编》、《清稗类钞》、《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