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区瓷砖批发市场地址

  1.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在河北农村,修坟立碑有很多讲究。新坟不能马上立碑,故去的亲人要在三年后才能立碑。另外,大多数人讲究双亲都亡故才能立碑,但是,也有父母一方健在立碑的。各地风俗不同,丧葬文化呈现肯定也不同。现就家乡修坟立碑的一些风俗和讲究分享给大家。

合山区瓷砖批发市场地址 - 优质瓷砖批发网

一、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

1、父母都不在了,且要后走的那位三年后才能立碑

严格的说,立碑时应该是父母都不在了才可以立碑。无论父母哪个走在后边,最低也要等三周年才能立碑,因为古代认为这三年内为守孝期,所以祖坟是不能动土的,并且三年内连清明节也不能给坟墓添土。

为什么要等三年才能添土、修坟、立碑?因为老人们认为在三年守孝期内的坟地,算是新坟,动新坟墓有添新坟的意思,这也是人们非常忌讳的事情。

2、父母一方走后三年,另一方还健在的

此时,如果父母立合葬碑,可以采用只写一方名字,另一方名字不写的方式是最好的。毕竟后者还活着,刻在上面总觉得不吉利,可以留下位置,等以后补上。但是如果希望墓碑显得完整,预先把双方的名字都刻在墓碑上的也有,只不过活着的一方的名字一定要用红字描红,如果有办法的话要将活着一方的名字盖住。

其实,立碑在古代也是有钱的人家,普通百姓立碑的很少。就连现代人,我老家农村老百姓立碑的也不多见,主要的是因为立碑的讲究和禁忌太多,墓碑相当于阳宅的大门。如果墓碑弄不好触犯了先灵,对后世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干脆,还不如不立呢!

二、立碑有什么讲究?

1、立碑的时间

立碑的时间可以是老人去世的祭日,也可以是传统的清明节和十月一。老辈子规定,一年当中清明节前后在坟墓上添土、立碑、栽树等一切阴宅事宜百无禁忌,所以,为了诸事顺利,人们把一切阴宅事宜都集中在清明节来办。需要注意的是闰月年不但不能竖碑,而且上坟的时候,还不能动土。

2、墓碑的方位

立碑要和点穴方位一致,人们都知道如果立碑的方向和坟地穴位的方向不一致,有可能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穴位的立向是阴宅最关键的环节,不能小视。

3、墓碑的碑文

先写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在写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最后写落款,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4、墓碑的字体和颜色

字体不宜是行书、草书,最好是庄重的魏碑体、隶书、楷书。碑刻要一定是阴刻,即凹刻,不可是凸刻。同时,墓碑的颜色也要根据先人的禁忌来选择,如果没有什么禁忌,可选黑色或者白色,字体颜色多为金色。

5、墓碑的大小形状

不宜过高过矮,一般低不过腹高不过颈,并非越高大越好。高大的碑立在穴前,对坟形成逼压之势,对子孙后人运势前程不利。墓碑形状,要长方形,要有规有矩,不要太窄太宽,适当就好。太矮则预示后代出矮胖之人。

6、坟墓和墓碑的距离

墓碑不要紧临坟头,一定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墓碑和坟墓之间应该留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被称为“玄关”。因为这样才能使“生气”的正常流通。一般距离在0.3米到2米之间就可以了,太远太近,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立碑该怎样祭奠,有什么人参加等等也是有讲究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综上所诉:立碑体现了后人对故人的思念、缅怀!也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其实,现在农村老百姓立碑的人还是少数。但是,立碑却是中华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节和礼仪。需要我们正确的分析和传承。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叔是地理先生,他说按古代的礼制,双亲都去世以后,还要再守孝三年才可以立碑。古时候倘若父母过世,是需要回家守孝三年的,就算是官吏,也需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满期后才能够回去接着做官。

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不一样,不要说南方北方、不同省份,即使是同一个县、同一个镇,做法都不一样。近年来,传统的东西丢得差不多了,年轻人不喜欢烦文缛节,也不再守孝三年,怎么方便就怎么来。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双亲去世,该怎样立碑,有什么讲究呢?

1、有些地方采取夫妻分葬的方式,一人一墓,双亲各自立碑。现在没有了三年守孝期,子孙又嫌麻烦,所以一般是在亲人下葬时就立好墓碑,也有人在清明节祭祀那天立碑。

夫妻分葬,后人为了以后祭祀扫墓方便,可以将双亲的骨灰捡在一处,重新安葬。

2、大多数地方的习俗,采用夫妻合葬方式。因为中华文化,夫妻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生同衾死同穴”,立一个夫妻碑。

3、若父亲先去世,碑上可以先写上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可以一起写,也可以不写。因为母亲还活着,名字写上墓碑忌讳。

(未亡人名字涂红)

4、在城里买墓地,各地公墓的规定不一样。如果是夫妻合墓的,有的公墓做法是: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名字先不刻,预留个位置,待她百年之后再刻上名字。

有的公墓,连母亲的名字也一块刻上,图省事,但这里是有讲究的。

亡父的名字要涂成金色,以表示尊敬;而母亲的名字要涂成红色,不要贴照片,也可以用红布把名字盖住。

刻墓碑也有讲究,“故、皇、先、显、妣、考”用法不当,是会闹笑话的。

双亲去世无论是土葬还是公墓,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最好尊重一下传统。“故、皇、先、显、妣、考”这些传统中常用字,很有必要了解与传承,若敷衍了事、潦潦草草,不敬畏鬼神,还不如将骨灰火化后直接随风消逝。

考和妣的用法

爸妈活着的时候叫父母,他们去世后,就不能再称作父母,碑上更不能直接写父亲母亲。

他们过世以后,父亲称考,母亲称妣。

父亲去世后,也不能写亡父、父亲大人,要称先考、显考。如果在碑上直接就写,亡父某某某、父亲大人谁谁谁,是对父亲的不敬。

现代人不懂,比如有些墓碑直接就写“慈父X慈母X之墓”,落款儿子儿媳孙子。按传统来说,这种写法也不对。

母亲可以称为慈母、家慈、先慈,但父亲不能写为慈父,父亲要用“严”,家严、先严。

家严、慈母,是对父母生前的尊称,他们逝世后就应该称作先严、先慈。而墓碑就应该写“先考、先妣”;

在公墓上,你不按传统来,至少也要写“先父先母”;当然,你要写“爸爸妈妈、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之墓”,谁也不会管你。

如果死者的儿子儿媳全都不在了,由孙子立碑。则要加个“祖”字,先(显)祖考、先祖妣。

皇、先、显的用法与区别

①“先、显”的用法和区别

在农村,有些很古老的墓碑,顶端是“先考”。你一看就会知道,这是父亲去世了,儿子立的碑。同时,死者的父母长辈中,最少还有一个人活着;或者,他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孙子。

在死者的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中,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世,他死了就只能叫先走。在这个家庭里面,还显示不出他,所以称为“先”。

如果亡者的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中,一个都没有了,他就是在家里面辈分最大,地位最尊贵。

同时,除了没有长辈外,他还有孙子辈,就写显示的“显”,显考。如果没有孙子辈,他还不能称“显”,只能称“先”。

妣是母亲,先妣也是亡者的公婆、父母中,至少有一位长辈还在世,称先妣。显妣和显考一样,都是长辈没了而且有孙子辈,就可以称“显”了。

显和先之分,上边没有老人了,下面有孙子辈,才能称“显”,否则称“先”,男女都一样。

②“皇”字的用法

皇,就是大的意思,并不是只有皇家才能用。元朝有个皇帝叫元成宗,他规定皇字只能皇家使用,老百姓不能用,要改用“显”。

所以,明清的碑文基本上是“显考”。到了民国,皇帝被赶下台,民间的墓碑上“显考”“皇考”都有。

因此,皇与显基本可以通用,皇考、皇妣可以分别写作显考、显妣。

③“故”的用法

“故”的意思就最简单了,就是死、逝世、不在了的意思。其实这个字有点多余,比如“故显考”,“考”就表明父亲过世的意思,你再加个“故”字,显得重复多余。

其实立碑还有许多说法,例如墓碑有一般通用的格式,就像写作文一样;墓碑残破应及时处理;刻碑时,文字要准确无误,要用正楷书写;立碑人、子孙排列都很有讲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写在最后

中国人立碑,外国人也立碑。立碑是一种纪念,是一种尊敬,是传承和信仰,跟迷信无关。立碑是对逝者一生成就的肯定和记载,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给子孙后代看的。

因此,立碑就必须要有所讲究,碑文要清楚,准确,一目了然。中华传统传承了几百几千年,自有优点,一点也马虎不得,否则后代子孙面对祖先的墓碑,就会迷惑不解。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欢迎留言批评,互相学习进步!

(网络图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