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瓷砖批发市场

  1. 明朝未解之谜之朱允炆下落大揭秘,情况究竟如何

明朝未解之谜之朱允炆下落大揭秘,情况究竟如何

靖难之役后,朱棣篡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帝。为了粉饰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为了不在百年后背负上“谋朝篡位”的恶名,朱棣继位后便开始大肆抹除朱允炆存在的痕迹。

朱棣入京之始,便立刻宣布革除其帝位,称君而不称帝,称其为“建文君”,并同时宣布废除建文年号,仍以洪武三十五年纪年,于次年改年“永乐”。

除此,朱棣还下令焚毁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绝大多数文字记载和实物。朱棣即位后,先是将建文时廷臣所上奏疏千余通,发给阁臣解缙等人,令其重新编阅,只保留兵农钱谷等政事的内容,其余一切内容,尤其是对朱棣不好的信息,一切皆焚毁。

盱眙县瓷砖批发市场 - 优质瓷砖批发网

与此同时,朱棣还下令重修建文时已经修好的《明太祖实录 》,将其改得面目全非,为粉饰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更是歪曲事实,肆意捏造事实,好不知羞耻。

好比在记载朱棣进入南京城时的场景,朱棣让人这样写道:“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大意就是建文帝想去迎接朱棣入南京城,但是觉得实在是没脸见朱棣,便自焚而死。

此后,数年间,有精神洁癖的朱棣又先后二次将《明太祖实录》重修。好多洪武和建文年间的重要史料,就这样遗失了,无从寻找。且最严重的是,因为朱棣乱改史实,令一些重要的史实丧失了关键证据,从而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

正因朱棣将建文朝的史料改得面目全非, 所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迷。

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明朝的正史给出的答案是自焚而死。

《明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吾来为扶翼尓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

说朱允炆在朱棣进京城后,自焚于宫中。

那么朱允炆真的是自焚而死的嘛?民间却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

自朱棣继位后,民间一直在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为僧遁去。

民间有很多野史记载和传说,都认为朱允炆没有烧死在那场大火之中,而是从宫中地道逃出生天,后隐居寺庙,出家为僧。

如野史《致身录》就详细介绍了建文帝在危难时刻逃出皇宫的经过:话说朱棣攻进南京城后,建文帝自知叔叔朱棣不会放过他,便准备自杀。这时,翰林院编修程济跑过来阻止了他,并劝他逃走。

少监王钺也站出来,对朱允炆提起先皇洪武帝驾崩前曾给他留下遗物,说有大难时就将其打开。随后,众人赶紧找到其留下的遗物,将其打开后发现三张度牒,还有袈裟、鞋帽和剃刀,并指明了逃跑路线。

尔后,程济就替建文帝剃了头发,吴王教授杨应能和监察御史叶希贤也剃了头发。剃完头发后,他们就照着朱元璋的指示,逃出了南京后,为僧遁去。

再如民间传说刘伯温曾经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小箱子,让他在危急时刻打开。靖难之役,朱棣攻进南京城时,朱允炆打开这个小箱子,只见箱子里放着一件袈裟、一份度牒和一把剃刀。朱允炆见此不禁叹道:“此伯温教我也。”遂披剃遁去。

至于朱允炆最后到哪里为僧,民间说法最广的是在云南。为什么是云南呢?大概是民间百姓认为云南远离京城,且云南是由与朱允炆之父朱标关系最好的黔国公沐家镇守,故而就认为朱允炆去了云南。

除此,民间除了传说朱允炆落发为僧,还有一说,称城破之时,蜀王秘密派兵来,将朱允炆偷偷接到了蜀中,此种说法见于《王文恪公笔记》。这种说法着实有些可笑,先不说蜀中离南京十万八千里,就单单说蜀王敢冒着被朱棣惩戒的风险,去救一个已经注定失去江山的废帝嘛?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史料的缺失,导致现在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是,或许《明神宗实录》的一段记载,能让我们触摸到这个秘密的答案。

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七日,明神宗朱翊钧问了张居正这么一个问题:“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内阁首辅张居正给了这么一个答案:

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大意就是建文帝去了哪里,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张居正从前朝的老臣手中得知了此事的一个说法。话说朱棣攻进南京后,朱允炆就落发为僧,从密道逃出了南京城。正统年间,一御史在云南发现建文的踪迹,此时的建文已是垂垂老矣的老僧。

尔后,御史就将老僧接回南京,经过验证被证明就是建文,此时他已七八十岁。

从这段被记载于正史的对话来看,张居正似乎认可前朝老臣所说,不然不会说给万历听的,因此很有可能“建文帝未死,晚年入京”的说法是正确的。

当然,无论是何种说法,建文失国是真的,至于建文到底去了哪里,是自焚而死,还是落发为僧,这些尚无定论,各有各的说法,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神秘。

关于朱允炆的踪迹,在明朝一直是一个谜。朱元璋曾为了明朝皇位的传承,大费周章。他知道太子朱标,为人和善,心不够狠,所以,在临死前就想把朝中官员驯得服服帖帖。所以,朱元璋时期,大臣们几乎都不敢大声说话。没想到,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顺势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比朱标还要温柔,他上位后,与文臣们关系处得十分融洽。但是,他急于削藩,与他四叔关系闹得很不好。而且削藩的时候,又优柔寡断,导致朱棣有机可乘,最后夺了侄子的皇位。

《明史·成祖本纪》和《明史·方孝儒传》中记载,朱棣攻城之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遂下令焚宫,自己携皇后跳去火中自焚。一时间,遍地伏尸,朱棣清理了三天,最后找出朱允炆的尸体,已经分不清男女了。


不过,后来,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都曾记载,朱棣怀疑大火烧死的并不是建文帝,建文帝削发为僧逃跑了,所以派郑和下西洋去找他。但是,建文帝其实并没有南下,他被僧司溥洽所救,此后便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从此再也没有复国之意。此事是朱棣在死前一天才知道的,建文帝死于永乐21年,享年46岁。但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高,一直都没有人能说的清楚,所以只好称建文帝下落不明。

大家好,我是大明皇帝朱允炆,也是你们口中的建文皇帝!

你们不要乱猜了,我性格比较弱,又是皇爷爷钦定的大明皇位继承人,怎么可能会自焚而死?我只是远遁而已,蓄积力量以图复位的机会!

所以当我那位好四叔的兵马突破长江防线,该死的家奴打开了南京城门,我就知道我应该跑路了,不跑只能等死,跑了也许还有一丝复位的希望。

我大明是讲孝道的法治国家,我是法定的大明继承人!

不管我那位四叔打出什么旗号,他不遵守皇爷爷的遗命,就是不孝;起兵造反,就是不忠!

等我到了落脚点后,只要振臂高呼,天下忠君之士定会为我所用。我要反攻回去,我要夺回属于我的东西。

要实现这一切,我需要一位绝对忠诚又有能力的武将。像李景隆那样坑爹的玩意儿,再次让我选择的话,有多远滚多远。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去云南!

对,你们猜对了,我选的就是西平侯沫晟。

选他是因为两点:我让他继承了侯爵,对他有恩;他老子沫英和我老子感情深厚,听说当年我老子死后沫英还吐了血,追随我父亲去了。

这样的人应该是可以放心的。

让我绝望的是,我那位好四叔采取了一招“釜底抽薪”,断绝了我夺位的希望。

他先用一具烧焦的尸首告诉天下人那是自焚后的我,让天下人认为我已经死去,断绝对我的效忠;

然后采取凌厉的手段对我的臣僚杀一批拉拢一批,我的老师方孝儒因为不肯低头被他杀了,这老爷子虽然误我,但忠心不假啊,捶足顿胸!

最后又大肆分赏爵位,拉拢人心。听说连宫里的家奴都得了分赏,这真的是好手段。

最让我伤心的是,沫晟接受了现实,投靠朱棣了,这真的是天要绝我!

看来云南是去不了,要重新规划逃跑路线了。我不甘心啊,我的大明江山真的要易主了,虽然他也姓朱。

为什么忠臣良将这么少,难道他们都忘了我皇爷爷的恩赐,忘了我父亲的宽厚,忘了替我复仇呢?

不和你们说了,我打算把身上这套僧袍洗洗,然后往南去泰国。

听说那里信佛,过去后也许能混个法师当当,反正大明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了,期望皇爷爷保佑!

再见了,我的大明!再见了,我的四叔!希望你不要为难我的小儿子朱文圭,两岁的娃娃起不了风云的。

希望大明繁荣昌盛!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