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瓷砖的基本知识

  1. 销售瓷砖的基本知识
  2. 景泰蓝是什么地方的特种工艺

销售瓷砖的基本知识

答:1. 首先产品品牌不能太过于生僻,并且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的产品,产品质量上面也十分重要不可有太大问题。

2. 其次就是在性价比上要更加的注重瓷砖的实用性,不花销是非常适合出手的投资产品,以往的同类产品销售经验也告诉我们,老百姓对这样的东西更加有青睐力。

3. 顾客对产品的信赖、对品牌的信赖、对导购的信赖和对销售环境的信赖是决定顾客购买的信赖因素的四个方面,这四大信赖中,产品、品牌、销售环境都是客观的有着既定认识的。

常见的室内瓷砖有

玻化砖、抛光砖、亚光砖、釉面砖、印花砖、防滑砖、特种防酸地砖(用于化验室等腐蚀较大的地面);室外地板砖则又分为广场砖和草坪砖。

1、釉面砖:是指经过烧釉处理的砖,表面光滑。有很强的的装饰性能,款型多样,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可分为瓷质釉面砖和陶制釉面砖两种。

2、通体砖:这类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现在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但相对来说,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一般较少使用于墙面,多数的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3、玻化砖:也就是全瓷砖,其表面光洁但又不需要抛光。 玻化砖是一种强化的抛光砖,采用高温烧制而成,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质地比抛光砖更硬更耐磨。玻化砖主要是地面砖。

4、抛光砖:抛光砖是通体砖打磨抛光而成的砖,所以表面比通体砖光滑很多,但又有保留了耐磨的特点。使用范围很广,抛光砖经精心调配,同批产品花色一致,基本无色差;但是不耐脏。

5、马赛克:其实就是陶瓷锦砖,一般由数十块小块的砖组成一个相对的大砖。规格多,薄而小,质地坚硬,耐酸、耐碱、耐磨、不渗水,抗压力强,不易破碎,彩色多样,用途广泛。但要注意避免与酸碱性强的化学物品接触。

景泰蓝是什么地方的特种工艺

大家好,我是宝妈爱上手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苏名“珐蓝”又称“嵌珐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在明清两代,是宫中的专用物品,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民族内涵文明中外。


销售瓷砖的基本知识 - 优质瓷砖批发网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流光溢彩、极度奢华的景泰蓝,曾是不合中国文人的审美的。宋元时期流行青瓷,素雅的器物,简洁、似玉的质感,才是当时文人喜爱的风格。曹昭就认为珐琅器太过俗艳,“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

虽然未能迎合士夫文人淡雅高洁的趣味,它却深得元明清几朝统治者的喜爱,并在康雍乾三代盛世,迎来了又一次大繁荣。

乾隆帝本身崇尚奢华,他见惯了西洋玩意,自然对来自伊斯兰地区,绚烂的缛丽色调好感有加。他热爱钻研,对宫廷景泰蓝的烧制提出了诸多建议。

在乾隆的启发下,珐琅工匠们用钻蓝、天蓝等作大面积底色,红、黄、绿、自小面积穿插在蓝地上,产生鲜明跳跃的色彩效果。胎面上的掐丝在强烈、鲜艳的色釉上,勾勒出中国白描的意蕴。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香盘

中国画的风格,香炉、 画屏等东方的传统器型,螭龙兽面、山水花鸟等中国元素不断涌现,一齐改造着景泰蓝的基因。

“包豪斯曾倡导过,艺术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师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区别。”而这些古代无名的艺术家们,秉承皇帝旨意,恭而谨之,一举烧出了宫廷景泰蓝的璀璨风华。

乾隆是真爱景泰蓝。

小到手上的扳指,大到室内的桌椅、花瓶、熏炉、床榻用的都是景泰蓝。

在乾隆四十四年的除夕家宴上,从冷荤食品,干果蜜饯,到冷膳热膳,一桌共计四十多道菜,用的都是掐丝珐琅碗。而他的妃殡陪宴桌上所用的餐具,则为各色瓷器和银具。

如同路易十五的餐桌上,要放一只纯金的宝船,乾隆也以珐琅器来彰显帝王尊贵。一只景泰蓝里,装着的也是大清盛世。

浴火而生的景泰蓝

景泰蓝作为宫廷重器,在数百年间几乎没有走出过宫廷。它昂贵的价格和复杂的工艺,要有大国的气度来做支撑。景泰蓝手法考究,又需要极大的耐心,慢工出细活,是盛世的工匠才有的心力。

烧好一件精美的景泰蓝,也许要一年的时间。

“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说的正是景泰蓝制作时最关键的步骤:掐丝、点蓝、烧蓝、磨、镀金。

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制好铜胎后,要先把金属丝盘出花纹,焊在胎上,再将各色珐琅釉料细细填进花纹里。

景泰蓝工艺中的关键原料——珐琅料,是以石英、硼砂、长石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再磨碎制成的粉末状。它的成分与瓷釉的成分,颇有几分相似。

花纹外通常靠蓝色釉料铺施,入窑烘烧,重复几次,等釉的厚薄适当了,再打磨镀金。涂了三回,烧了三回,又磨了三回。而每烧一回,都仿佛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

因为即使配方相同,烧制时炉内温度的细微变化,都会以千差万别的效果。成败只有一次,于是每一次烧制就成了一次赌博。但当多重色彩一起出现在整个画面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便会成倍叠加。

玉石的温润,珠宝的光泽,瓷器的细腻,金银的灿烂,景泰蓝是工匠和天意之间的一场赌局。

清末民初的磨难

清代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景泰蓝,受到西方青睐,它成为一种比较畅销的出口商品。1904年,景泰蓝工艺品“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此后,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

这个曾经来自异域的器皿,被打上了东方的烙印之后,又转而开始吸引世界的眼光。

然而清末民初,内忧外患使得景泰蓝工艺遭到严重破坏,一度停滞。在一个旧古玩摊上,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了林徽因的目光。摊主几句话,道出了景泰蓝的现状:

“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林徽因与梁思成商量,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一个工艺美术教研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工艺。

他们学习历代装饰材料,绘制新的图案,又有很多有识之士陆续加入。这个流转了数百年的工艺,被他们接着,一口气又续上来了。

景泰蓝的故事,又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吟唱。

从丝绸之路上趋之若鹜的超级大国,到马可·波罗笔下人人向往的繁华盛世,再到也是清末民初的工艺凋零,景泰蓝陪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一起从艰难岁月到昌盛繁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几乎没有走出过宫廷,清末之前更是很难在民间发现它的影子,它是皇家宝库中最为神秘的珍品。而现在,它在越来越多的公开场合里作为一个中国的符号出现,讲述东方传奇。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