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1.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有这么一个人,他辱骂君父,清廉自守,不畏权势,爱民如子,孝敬母亲,淡薄爱情。

适合进史书,丹心照汗青,受万民敬仰。

不适合现实接近,柴米油盐,食人间烟火

他能把国家和皇帝给割裂开了。他觉得对国家负责,就是对皇帝负责,他觉得国家的子民就是皇帝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应该爱兄弟姐夫,爱国家,这就相当于爱皇帝了。

于是他洋洋洒洒,挥毫泼墨的写了一篇6000字的大文章,把他的皇帝爹骂了一个狗血淋头,还自认为对国家一片忠心,对皇帝一片苦心。这个人叫海瑞,他他写的文章叫<治安疏>。

一篇治安疏,把那位当了43年的老皇帝—嘉靖骂了一个酣畅淋漓。

四十三年,嘉靖皇帝已经57岁了,对于这位做了43年的老皇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老皇帝,海瑞没一点没有敬畏之心,

一口一个君道不正!一口一个嘉靖嘉靖,家家皆净!一口一个皇帝过于苛断,虚伪!一口一个陛下之误多矣!

家有铮子,不亡其家。国有铮臣,不亡其国,这是个好事吧?

历经四朝的海瑞,对的起国家和人民。

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40岁中举,52岁才出仕当知县。清丈土地,减少百姓税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不欺上瞒下。

面对顶头上司胡宗宪,敢查他的儿子;

面对气焰熏天的严嵩,敢查他的党羽;

面对老谋深算的徐阶,敢揭他的老底;

海瑞是好汉子真男人!

4岁丧父,自小以君父为亲父,可是为什么言出似刀,刀刀扎心?

一生娶妻三位,两位被他赶出门,一位盛年暴死,这和人品是否又有关系?

海瑞算一个吧。

对明朝历史有所了解的应该都知晓,大明王朝自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始,国势便日渐凋敝,其具体体现是明朝中晚期的皇权孱弱、宦官专权及权臣谋私之乱象丛生。

说起晚明官场,不得不提的人就是清官海瑞。海瑞(1514-1587)作为明朝历史上“图腾式”的人物,无疑是当时官场的一股清流。其所处时代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进一步反衬了海瑞之清廉的格格不入。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一心为国却不被君王信任的臣子 - 优质瓷砖批发网

所谓清官,虽没有明确的释义,但其基本标准都是“清”。

浅层的“清”可以是个人生活清廉俭朴,为官清正廉明,不贪不腐,洁身自好。

而深层的“清”可以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出头伸冤。

可以说,无论以上哪一层,海瑞都当之无愧。

出任右监督御史巡抚应天的海瑞,打击地主土豪,救扶平民百姓,当地豪强曾为此闻风逃去他乡,将原本漆成红色的大门一夜之间改为黑色。

对待首辅张居正派来的御史,清贫的海瑞只能用“鸡黍”来招待,看到他寒酸的住处,本欲来找麻烦的御史只能“灰溜溜”地原路返回。

更甚至,海瑞耿直到能够不畏圣怒,上疏当时被诟病为“心惑”、“苛断”和“情偏”的嘉靖皇帝,直言嘉靖的虚荣自私、昏庸无能,劝谏皇帝不能只顾自己的安逸而置百姓于不顾。最终触及龙须,引得皇帝震怒,险些丢了小命。

很多人会说,像海瑞这般刚正不阿,为民争利且清廉自持的道德典范,却成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异类”,受到官场的集体抵制和孤立,终落得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但事实上,海瑞的失意在当时那种官场的生态之下,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晚明的文官集团,存在典型的二重性,说白了就是,大家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且彼此之间心照不宣,谁也不愿打破“规矩”。而形成上述二重性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还是受到了君臣政治这一基本体制的制约。

在君臣政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人们的身份地位及政治关系均由体制来决定,无论官职高低,凡是被纳入君臣政治体系的士大夫,其政治身份、社会地位、官爵高下及财富占有,均会按照一定的“官场规则”运行发展,并与其人格特征之间断掉了应有的必然联系。参与者只需也必须“照章办事”,“循规蹈矩”,无法表现个性,不可独出心裁,不能标新立异,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踢出局”。

而海瑞的所作所为,正是在“打脸”这些官场的潜规则。他不明白的是,在他心目中至善至美的治国之策,仅仅是悬挂在制度上层的一个抽象的道德标准,无法落地。

如果执意践行他的标准,便会打破文官集团内部的潜规则,最终呈现出“表面上被冠以极高的名誉地位,背地里却受到皇帝和官员们的冷遇排挤”之怪现象。

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出现过很多一心为国最后却得不到君王信任甚至猜忌的臣子,最著名得有如下两位: 1、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也就是今天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1449年6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挟持下,对瓦刺率兵亲征。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瓦剌也先率兵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监国郕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于谦临难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率兵22万,精心准备,誓死抗敌,并扶郕王为皇帝,是为景泰帝,追英宗为太上皇。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以功加官少保。1450年,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皇位争夺趋于白热化。结果明英宗朱祁镇趁景泰帝生病发动政变,夺回了帝位,作为推举朱祁钰为皇帝的于谦当然也逃脱不了被杀头的命运。

2、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开始,曾先后四次参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撕毁盟约,大举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各地人民和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但是一直担心岳飞“迎二圣”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急令其班师回朝。在宋金议和期间,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所以,我国古代还是有很多一心为国却为君王所不信任、猜忌甚至厌恶的臣子的。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皇帝看重的是皇权,忠臣看重的是社稷,所以他们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臣子的一旦坚持己见,最终逃避不了被杀头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