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 长城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长城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 优质瓷砖批发网

长城等永久军事要塞在古今中外都有建造,最著名的有哈德良长城,柯林斯地峡长城,丹麦长城,萨珊波斯的中亚长城和中国北方的长城。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长城技术含量和防御意义较弱,哈德良长城在三世纪晚期之前一直把凯尔特人挡在北方,其要塞道路和营地的一体化使哈德良长城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柯林斯地峡长城虽然后来因为缺乏战略意义而被放弃,但是其技术含量和建筑工艺集希腊罗马的建筑技术为一体,水泥的使用更是让它坚不可摧。丹麦的长城用于防御法兰克人入侵,在中世纪中期带入拜占庭技术,城墙得到史诗加强但是在中世纪晚期的工程技术面前也很勉强。萨珊波斯的要塞主要是针对突厥和白匈奴,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被放弃。中国北方长城的技术含量远逊于罗马和拜占庭。其军事意义只不过挡住了小群的草原牧民。一旦北方强大的游牧帝国形成,长城就完全起不到作用了。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扩展资料

长城的代表地段:

1、山海关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

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距城区约3千米,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万里长城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据险临下,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3、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城关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黄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砖,坚固雄伟。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万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

4、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千米。沿线有建筑各异的敌楼67座,烽火台2座,大小关隘5处,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